1、用“静”字组六个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1)一天夜里,他在(______)的小路上散步。
(2)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______),只听见雪花簌簌地往下落。
(3)蜜蜂嗡嗡地飞舞,使这个庭院显得更(______)。
(4)他担心再遇到敌人,忙跑到(______)的地方,把文件烧掉。
(5)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______)地睡着,他们的呼吸均匀而(______)。
2、补全古诗。
1. 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2.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3.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
5.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__________________,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3、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巧( )天工 ②忘乎所( ) ③别出心( )
④全神( )注 ⑤( )笔生花 ⑥斩钉截( )
(1)这样( )的设计,让我们眼前一亮。
(2)在奥运会场上,射击手们都( )的盯着射靶,准备着射击。
4、默写。
1.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七律·长征》)
3._________,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
4.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书湖阴先生壁》)
5.___________,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其一)》)
6.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__。(《江南春》)
7.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5、请仿照第一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江郎山和韵
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①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高。②干:这里指接触。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内容大回放。
出塞
秦时 汉时关,万里 人未还。
但使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1】根据古诗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
【2】“但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塞》的作者是 朝诗人 ,诗人从写景入手,诗的前两句写了 和 这两种景物;后两句中的“飞将”指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8、对比阅读。
(甲)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______朝诗人______,两首诗都是______诗,诗人借咏叹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2】《石灰吟》一诗中,首句“千锤万凿”说明______,“______”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______”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_____等革命烈士。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石灰吟》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者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B.《咏煤炭》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
C.《咏煤炭》中“洪炉照破夜沉沉”一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D.通过比较发现,同一作者,在《石灰吟》中侧重表现了自觉接受严酷考验的思想,在《咏煤炭》中侧重表现了一种奉献精神。
9、延伸阅读
跳绳和踢毽子
①这两项游戏虽是至今存在,不分地方和季节的,但是玩具就有不同。跳绳,当然基本是麻绳,后来有童子军绳和橡皮筋。
②我最喜欢的,却是小时候用竹笔管穿的跳绳。放了学到琉璃厂西门一家制笔作坊,去买做笔切下的约寸把长的竹管,其粗细同我们用来写中楷字的笔。很便宜地买一大包回来,用白线绳一个个穿成一条一丈长的绳子。这种绳子,无论打在硬土地上、砖地上,都会发出清脆的竹管声,于是,我们在游戏中也兼听悦耳的声音。
③跳双绳颇不易,有韵律,快速。但是在跳绳中捡铜子儿,也不简单。把一叠铜子儿放在地上(绳子落地碰不到的地方),每跳一下,低头弯腰下去捡起一个铜子儿,看你赶不赶得上又要跳第二下,又跳,又弯腰,又伸手捡铜子儿,虽不是激烈运动,却是全身都动的运动呢!
④踢毽子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游戏,这玩具羽毛是基础,但是底下的托子却因时代而不同了。在我幼年时,虽然币制已经用硬币了,但是遗留下来的制钱,还有很多用处,它用来做毽子的底托,就是最好的。方孔洞,穿过一根皮带,把羽毛捆起来,就是毽子了。
⑤自己做毽子,也是有趣的事。用色纸剪了当羽毛,秋天的大朵菊花当羽毛,都是毽子。而记忆中有一种为儿童初步学踢毽子的,叫“踢制钱”,两枚制钱用红头绳穿起来,刚好是小孩子的手持到脚的长度即可。小孩子提着它,一踢一踢的,制钱打着布鞋帮子,倒也很顺利。
⑥踢毽子到学习花样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可以念:“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果儿,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有改动)
【1】如果你想知道跳绳有哪些玩法, 可以阅读第_______自然段;如果你想知道怎么做毽子,可以阅读第________自然段。
【2】写跳绳的玩法时,作者介绍了哪些玩法?重点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章中能反映玩游戏时的乐趣的句子画上横线。(画一处即可)
10、对比阅读:《董存瑞炸碉堡》《平型关首战告捷》
(甲)董存瑞炸碉堡
①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碉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②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③“连长,我掩护!”战友郅(zhì)顺义也恳切地说。
④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⑤“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⑥董存瑞拿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⑦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扶着炸药包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藏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⑧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望向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⑨巨大的喊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乙)平型关首战告捷
①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沿平绥、平汉和津浦铁路向前推进。
②八路军全体指战员以“与华北共存亡”的决心,兵分两路战日军。八路军115师沿同蒲路直奔平型关。
③平型关是山西东北部古长城南端的重要关隘,关内外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沟谷深邃。关前的一条公路是日军从灵丘进攻雁门关的必经之路。日军为了打开通向太原的通道,便集中力量进攻平型关。
④9月22日,日军板垣师团的21旅团两个联队连同配属的战车、炮兵和辎重等特别部队5000余人逼近平型关。
⑤25日拂晓,八路军115师进入平型关东北公路右侧山地理伏,在小塞村至老爷庙一带布下了一个“口袋阵”。
⑥大约早上8点,远处传来汽车声。不一会儿,挂着太阳旗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后面跟着牛车、马车,连成一串,向我军埋伏地段开来。千余名敌军乘车,还有少数骑兵护送。雨后道路泥泞,车行缓慢,十分拥挤。待敌人完全进入伏击圈后,伏击部队首先炸毁了敌人队列前面的汽车,击毁了走在后面的车辆,将“口袋”两头封死,然后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顿时乱作一团,人、马、车辆拥挤在一段五六千米的沟底的土路上。一阵猛烈的射击和手榴弹投掷后,我军指战员高声呼喊着,像山洪暴发般地向山下敌群冲去。
⑦日军迅速从惊慌失措中镇定下来。一个举着军刀的指挥官拼命嘶喊着,指挥士兵抢占制高点。我军指挥员立即下达命令:一个制高点也不准让日军占领。
⑧此时,我军伏击部队一部分在公路上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另一部分迅速越过公路,抢占了对面山脊上老爷庙的制高点,形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把日军压制在山沟里。
⑨激战中,日军的汽车、大炮等优势装备无法发挥作战效能,而我军的步枪、刺刀、手榴弹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人仰马翻。
⑩685团3营的两个连队,冲上公路后伤亡已经很大,但指战员们依然顽强地与敌人拼杀,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坏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
⑪中午11点左右,激战才结束。
⑫平型关伏击战中,我军共消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80余辆,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
⑬八路军出师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当时华北战局和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⑭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大大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推动了全国抗战高潮的到来,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在短文(甲)中用“ ”画出描写董存瑞炸碉堡时的动作的句子,并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2】短文(甲)中,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了什么?
(1)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乙),下面的内容按照文章的发展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敌我态势②战斗胜利③布置伏击④敌我交战
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4】上面第3题中提到的_______属于场面描写的“点”,________属于场面描写的“面”。(填序号)
【5】短文(乙)中,表现我军伏击敌人情景的“点”与表现战斗全貌的“面”结合起来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甲)和(乙)中都有描写战斗的场面,但是这些描写的作用却不一样,请分别概括。
短文(甲)中描写战斗场面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乙)中描写战斗场面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这得从纳米说起。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仅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这种纳米级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会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蔬菜保鲜期更长。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
的神奇材料
比钢铁结实百倍
而且非常轻
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
碳纳米管天梯
到太空旅行
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1】在选文第二自然段的“”里加上标点。
【2】从选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纳米是非常小的重量单位。____
(2)冰箱里如果使用一种纳米涂层,就会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____
(3)将来我们可以坐着“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____
【4】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介绍了纳米的有关知识,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它的作用很大:它能够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制作________________材料;还能够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开凿居庸关隧道用( )办法,原因是( )。
2.开凿八达岭隧道用( ),原因是( )。
3.结合本段,说说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梅》,完成答题。
梅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比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中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 )
A.犹有
B.已是
C.争春
D.待到
【3】结合上述材料,你觉得梅花具有哪些品格?
__________
【4】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这两个诗句。
材料一:_____
材料二:_____
【5】“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在“兰、竹、菊”中任选一个,写一句诗文名句。
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 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biàn pián)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 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fú fó)面前许下心愿,用圈(juàn quān) 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biàn pián) 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给文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我”急切地想见到闰土?
3、“ ”说明闰土经常劳动、身体健康,“ ”说明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 ”写出了少年闰土的可爱。从这些外貌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
4、用“ ”画出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5、用“ ”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6、读了这段文字,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5、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源的籍贯是湖南省隆回县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照样子,用一句话描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里面的价值。(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正月过后,闰土必须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下列句子,变换表达形式,使意思不变。
(1)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我的家乡是湖北武汉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叶红透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脸颊。(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20、没有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重要的事情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单元习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目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读来比较吸引人。下面提供了三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题目自拟。
A.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张明
外号“小辣椒”的班长王寒冰
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B.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 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
流浪狗朵朵
C.环境:月光下的村庄 人物:铁蛋
铁蛋体弱多病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