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拼音写词语
yì yánɡ dùn cuò ké sòu kuí wú chú fánɡ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2、拼读词语,认真书写
zī yuán kāng kǎi táo zuì líng lì bō tāo xiōng yǒng
( ) ( ) ( ) ( ) ( )
3、写出反义词
怀疑—________ 得意—________ 热闹—________
4、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五位壮士yì lì_______在狼牙山顶峰,jū gāo lín xià_______地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日寇,他们rè xuè fèi téng_______,喊着壮烈háo mài_______的口号,纵身跳下了xuán yá_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综( ) 粽( )
凝( ) 疑( )
窜( ) 穹( )
6、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相同。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诗句不属于对偶句的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本词上片以鸟惊、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
【5】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语境给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
①凉月如眉挂柳湾。(___)
A.圆圆的月亮。 B.新月。
②越中山色镜中看。(___)
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
③兰溪三日桃花雨。(___)
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①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
②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的正误。
①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___)
②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___)
③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___)
④“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织女家,
【1】《浪淘沙》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_。”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涯”生动地表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话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奔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3】这两句诗使人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_________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落花生(节选)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在选文第三段的空中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爱慕——______________分辨——______________
【3】父亲把花生和________相比,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将它们的果实进行对比,写出了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我”说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我”从花生可贵的品质和父亲对“我们”的希望中得到的感悟。
B.这句话是指只讲外表美而对社会和他人没有任何益处,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C.这句话强调做人要有益于社会和他人,不能讲体面的人;要对别人有用,这才是人的唯一价值。
10、课外阅读。
送报少年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八点多钟的时候,便能听见一阵急急上楼的脚步声。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虛掩着的时候,他便会A________:“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七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④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八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⑤儿子B__________:“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⑥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五点就起床了!”儿子C________:“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⑦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九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有点不开心,小声抱怨着。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⑧转眼到了八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八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由我爸爸送。
⑨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⑩我惊讶地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D________________:“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⑪少年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有删改)
【1】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汉语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引用人物语言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说”的意思。依次给选文的字母留白处选择合适的语句,下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补充道②笑得更嚣张③礼貌地喊一声④不屑地回应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2】本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发生在送报少年身上的事情,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练习。
时间 | 事情 |
放暑假的时候 | 少年走街串巷送报纸 |
七月下旬的一天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 | 送报的少年因摔跤误点 |
③_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
【3】简要概括文中送报少年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人公是送报少年,但多处写到了“我”的儿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就是文中“我”的儿子,看着少年离去的背影,一定感慨万千吧!请联系短文内容,写一写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快乐岛。(15分)
一束鲜花
一个深秋的夜晚,北京饭店灯火通明。宴会结束后,远涉重洋来到朱红过的外国朋友,还在和周总理亲切交谈着。这时候送总理回家的司机老杨,忽然看见餐厅服务员小王,抱着一大捆从宴会上撤下来的鲜花走过来。这些鲜花有大红色的、米黄色的、藕荷色的,五颜六色,芳香扑鼻,老杨心中暗暗琢磨:邓大姐不是很喜欢花吗?干脆给他带一束回去。机灵的小王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挑了一束,塞到老杨手里。
夜深了,汽车在长安街上疾驶着,突然,周总理闻到一股芳香,扭头一看,只见窗前放着一束美丽的鲜花,周总理立刻问是怎么回事。
老杨不慌不忙地向总理说明了情况。
总理拿起那束鲜花,看了又看,亲切和蔼而又严肃认真地说:“公家的东西,不能随便要,随便拿,你一定把它还给饭店!”说完,总理看了看表,又补充了一句:“唉,今天已经很晚了,那等明天还给人家吧。”听了总理的话,老杨心中泛起一阵阵的惭愧,他暗暗责备自己想问题太简单片面,同时又深为总理的这种严于律己、一尘不染的高尚品德所感动。
老杨回到家里,已是三更半夜了,但他立即打电话给北京饭店,把总理对自己的批评告诉了有关同志,并一再说,明早就将这束鲜花送回……
(1)一锤定音。(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远涉重(chong zhong)洋 干(gan gan )脆
三更(gen gen geng ) 和(he huo )蔼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忽然——( ) 立刻——( )
严肃——( ) 感动——( )
(3)解释词语。
①琢磨:
②公家:
③一尘不染:
(4)快乐abc.
①文中的“太简单片面”指的是:( )
A、没想到会受到周总理的批评。
B、带花的事,事先没想总理请示。
C、没有想到宴会上撤下来的花,也是公家的,私人不能随便要,随便拿。
②下面能正确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是:( )
A 、表现了老杨勇于改正错误的品质。
B 、 表现了周总理对老杨既严格要求又非常关心 。
C、表现了周总理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
d表现了周总理严于律己、一尘不染的高尚品质。
12、★课外选文一:
国宝——大熊猫
①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貘”。大熊猫的学名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貌相似于猫”。
②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就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雅、活泼的感受。
③大熊猫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④大熊猫分布于我国四川省的岷山、邛山和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500米的山上。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季和春季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无论晴好阴雨,大熊猫都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觅偶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千克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千克,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
⑥大熊猫( )珍贵,( )它不仅体态可爱,数量稀少,而且是有着约8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
【1】在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选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分别介绍了大熊猫的名字来源、体态颜色、______、______、______等情况。
【3】比较短文第二自然段和《辞海》中对大熊猫的说明,完成下面表格。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0.66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语段 | 说明的内容 | 语言特点 | 表达效果 |
选文第二自然段 | 大熊猫的体态、颜色 | ________ | ________ |
《辞海》片段 | 平实简洁 | ________ |
【4】仔细读读文中画“﹏﹏﹏”的句子,说一说“最少”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
【5】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梅兰芳摔盆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台上擅长饰演旦角,也就是女性角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深受大众喜爱。可是,作名男性,要把握好女性角色的心理、表情,难度不小。
一次,为了表现一位女性吃惊的样子,梅兰芳一再思索,把女性吃惊的样子反复模仿了几遍,总觉得不够味儿。这天,一回到家里,梅兰芳趁正在整理衣服的妻子不注意,随手抄起一个瓷盆狠狠地往地上摔去。冷不防听到“咣当”一声巨响,妻子惊得身子一抖,大叫一声,手里的衣服也扔到了地上,半天才说出话来。妻子的这一吃惊的神情,梅兰芳看得清清楚楚。后来据此反复琢磨,巧妙地融进他的表演中,将人物演绎得更加活灵活现。
【1】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活灵活现——_______
冷不防——_______
【2】京剧舞台上,角色的划分分为____________四大角色,其中梅兰芳擅长演的是________角。
【3】梅兰芳为了表现女性吃惊的样子做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战斗的声音”是指___________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文段的叙述顺序,将下列内容重新排列,并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毛主席跟群众见面
B.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C.奏响国歌
D.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加工
①在战士们的一片欢笑声中,我慢慢地了解到这个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巨浪扑上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把想法毫不保留地全部讲了出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了,春节一眨眼就到了。(仿写句子,用上夸张的写法)
他三天没吃饭了,特别饿。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问妈妈:“什么时候我才能吃上饺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想是树,为你撑起绿荫;梦想是光,照融寒冬白雪;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补充成一个排比句)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如果我们选择居住,就要考虑适合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件事一定得他去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山顶上,蓝蓝的湖水透明极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室里安静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因为党的改革政策好。(改为先因后果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师家访。(至少扩写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老师热爱生活,意志坚强,大家非常佩服他。(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转述句。
1.渔夫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笑着对我说:“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骑鹅旅行记》中的尼尔斯因为惹恼了小精灵,结果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很小的人。作为一个小小的人,尼尔斯有了与我们常人不一样的发现。你觉得这样的经历有趣吗?如果你变形了,变成了一只猫,一个购物袋,一双一次性筷子……你会有怎样的发现呢?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