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表达了邓小平对祖国的热爱。这样的爱国名言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事物的寓意。
(1)过年吃年糕:________________ 。
(2)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 。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1.在天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面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的,________________也是绿的。羊群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走到哪里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写的。诗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红军渡过的众多河流中的两条。
3.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写山村优美风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甘望湖楼醉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下暴雨的景象。
4.这座江南古镇依山傍水,每到草长莺飞的时节,河道两旁酒旗招摇,游人如织,让人不禁想起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湖阴先生壁》中,赋予山水人的情感,将景物描写得温柔多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日积月累。
1.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曹植说:“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鲁迅在《学界的三魂》中写道:“_____________,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世间万物皆可入诗。孟浩然笔下的“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虽然写景,而“客愁”自见;宋代诗人朱熹的“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让人脑海中不觉浮现多彩的春光;苏轼的“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不禁让人佩服其观察的仔细;刘禹锡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形象地刻画并真情地歌咏黄河,也借此赞扬了人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5、本文作者是 ,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作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等。有多篇文章入选各版本教材,五年级我们就曾学过他写的文章 。
6、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_____ 逶迤—— _____
磅礴—— _____ 云崖——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
【5】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读下面两首小令,填空答题。
(一)天净沙·秋思 (二)天净沙·秋
马致远 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 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 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 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 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__________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__________之情,给人__________的感觉,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朴《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的情绪,曲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使全曲静中有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悉。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白朴的《天净沙·秋》,前三句用孤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典型景物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在这一片宁静中,突然掠过__________,飞下地面,使人心为之一动。
8、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为有源头活水来。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写出画线字的读音。
一鉴开(______) 为有源头活水来(______)
【3】这首诗是由________而发的感想,诗中写景的诗句是第________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的事情,你觉得观书和观池塘两者有联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小音乐家杨科》(有改动)
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好象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
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家扬科。春天来了,他常常跑到小河边去做笛子。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旅店里有人在跳舞,有时候传出脚踏地板的声音,有时候传出少女歌唱的声音。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满意的了。
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的时候拉。扬科多么想仔细地看看那把小提琴呀!他悄悄地从草堆边爬过去,爬到食具间门前,门开着,小提琴挂在正对着门的墙上。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哪怕一次也好,至少可以让他瞧个清楚。
一天傍晚,食具间里一个人也没有。扬科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扬科已经进了食具间。他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但是恐惧愈来愈紧地抓住了他。在草堆后面,他象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可是在这儿,他觉得自己好象是闯进了笼子的小动物。夜静得可怕,月光偏偏照在扬科身上。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
过了一会儿,黑暗里发出了一下轻微的凄惨的响声,扬科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扬科憋着气。有人划了根火柴,蜡烛亮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
第二天,可怜的扬科给带到管家面前,管家看了扬科一眼,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作小偷惩办吗?孩子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管家把更夫找来,对他说:“带他去,打他一顿。”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象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象一只被抓住的小鸟。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
扬科挨了一顿打。他母亲来了。把他抱回家去。第二天,他没有起床。第三天傍晚,他快要死了。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
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1)为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屋檐(yán zhān ) 演奏(zòu zhòu)
柔弱(róu yóu) 凄惨(qī pī)
惊恐(kǒnɡ gǒnɡ) 樱桃(yīnɡ īnɡ)
(2) 为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轻微—— 轻快——
瘦小—— 黄昏——
(4)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 )
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 ( )
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 )
(5)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人们把扬科叫做“小音乐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音乐家杨科的结局是悲惨的,那是当时波兰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今天的你生活在幸福中,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业余爱好。你有哪些爱好,下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你不知道 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笑着说 我小的时候 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 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喝?”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将文中画线句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第1自然段加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周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在座的人”为什么“都哈哈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额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但也有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孰是孰非?唯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1】用“ ”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
【2】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视网膜区域名称 | 功能 |
( ) | ( ) |
( ) | ( ) |
【3】“为了证实这个论断”中的“论断”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4】结合短文,对“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没有比这种做法更错误的了
B.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无异于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糟蹋美好的事物
C.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做法属没事找事
【5】细读第六、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1)关于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段阐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短文的主要内容,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述玛格丽特揭秘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过程。
B.本文主要讲述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
C.本文主要讲述揭秘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是否有必要。
12、课外阅读。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和妻子便重重地靠在了沙发上。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我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您们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他搓着两手。静静地看着我们。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担心可能有时候着急了会顾不上。可是……既然您父亲受不了关门的重响,怎么没有考虑搬到高一点儿的楼层居住呢?”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俩不喜欢住一楼,但是我父亲腿脚不好,还要有适度的活动,住一楼老人家出来进去会方便一些。”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
⑤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和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去世之前,他叮嘱儿子一定要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要儿子给邻居们深深地鞠一躬,表示自己的感激。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生活就是这样, 。”
【1】根据下列句子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下来。
(1)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
(2)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不费事。( )
【2】阅读第②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加点的词语中能够体会出李先生怎样的心情呢?
从“搓着两手”可以体会到李先生_________,从“静静地看着”可以体会到李先生_________。
【3】阅读第③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我为什么而感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理解,给文章最后横线处选一个合适的结尾。( )
A.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不放弃,只要肯积极想办法,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B.当你在为别人献出善良的爱心时,其实你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给予,相互的理解、尊重,就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C.人,贵在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克服困难说到做到。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时间
①每早起来,就计划这一天该做些什么,到晚躺在床上,好像什么也没有做。记得幼年作文,总爱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从哪里找来这些词句,似懂非懂地照抄。箭也好,梭也好,在小小心灵里,今天就是昨天,今夜就是昨夜,只是同一个白昼,同一个夜晚,走马灯似的,来了又去了,去了又回来了,直到鬓边有了白发,才蓦然惊觉光阴果真似箭如梭,去了永不再来。
②于是,问自己:过去几十年,我究竟做了些什么?这一生肯定要交白卷了。8月中,在美国一小镇,拜访一位84岁老学者,在他那狭窄的厨房里,我向他倾诉内心的困扰。
③他说:“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④我说:“是的 ,我在尽力,但是我已浪费了几十年。”
⑤他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物竞天择论》;奥本海玛说他锄地拔草把时间浪费了,后来成为‘原子弹之父’;海明威说他打猎、钓鱼,把时间浪费了,终于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说她为了家务和孩子忙,浪费了时间,也能发现镭元素,而又把孩子教养成科学家。”
⑥我大喊:“这些人都是人才!我只是个平凡人,愚蠢的平凡人!”
⑦“你有权评定你自己是愚蠢的平凡人,我的意思是提醒你,只要有确定的目标,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助于思考和研究,他们自以为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并没有浪费。”
⑧“但是,我年纪大了。”
⑨“我70岁那年,拟定一个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研究计划,当时,我和一位30岁的年轻朋友谈到这计划,他笑了笑。我知道他为什么笑,在他看来,70岁的老人,时日已不多,还能做些什么,10年过去,我的工作如期完成,仍然在实验室忙着。”他挺了挺胸,笑了。
⑩“你那位年轻朋友呢 ?” 我问。
⑪“不再年轻,已经中年啦!”
⑫“对他来说,这10年,应该是黄金年龄,想必有很不错的纪录。”
⑬“没有,他承认过去的10年是空白,真正的空白。”
⑭“为什么?”
⑮“依旧熙熙攘攘、推推挤挤的生活,10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⑯这一番话,如当头一棒,我呆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如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84岁的老学者说一个人只要有确定的目标,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思考和研究,他分别列举了____、____、____和____的事例。
【3】文章③至⑮自然段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4】“过去几十年,我究竟做了些什么?这一生肯定要交白卷了。” 这句话里的“交白卷”该作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和一位30岁的年轻朋友谈到这计划,他笑了笑。”你知道年轻人笑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当头一棒”警醒了作者,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近日在网络和微信上热传着这么几句“诗词”:少壮不努力,长大玩手机;春眠不觉晓,醒来玩手机;举头望明月,低头玩手机;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玩手机;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玩手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天到晚没完没了玩手机。
【材料二】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令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不少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休闲娱乐。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彩。智能手机已成为“低头族”打发碎片时间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材料三】经常查看手机的人,一旦发现没有信息更新等情况就会失去某种存在感,甚至造成精神上情感上的缺失。脑部受到过度刺激,长时间接触电脑及电视,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并且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长时间接收手机带来的辐射,尽管视力不断下降,但是还会造成自身免疫力降低。
【材料四】由于手机社交成为一种习惯,许多年轻人不知如何更得体的与人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在家人面前,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顾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惹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
【1】写出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2】【材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划线部分有错误,请在原文上修改。
15、按要求写句子。
(1)改为双重否定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他爬到了长满荆棘和黑莓藤蔓的厚石头围墙上。
_______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通过鲁滨逊的教化,使“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
__________________
(4)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我们多赶几里路。我们要去看一部精彩的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
16、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描写雪后的景色: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会把矿产资源供给人类使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阅读名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王老师说:“明天早上八点半请准时到科技馆门口,我会在那儿等你们。”(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大观园
1.新冠病毒被勇敢的白衣战士打败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件事他一定知道。(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21、妙笔生花。
学校最近开展了快乐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你最近对一本书很着迷,都想知道你读的那本引人入胜的书讲了什么?请你试着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用十分简练的语言把这本书介绍一下吧!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