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

《草房子》每章的故事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展开,第四章艾地中心人物是____________;第五章红门()”中心人物是____________;第六章中心人物是细马。

2、把四个字的词语补充完整。(8分)

   )(   )不绝      )(   )不舍

呕  心 (   )血   颇  负(   ) 名

能  书 (   )画   星 罗 棋(  

  ) 断  丝 连   安 然 无(  

 

3、辨字组词。

轿( )       ( )       ( )     ( )       咽yàn( )     

( )       ( )       ( )     ( )       咽yè ( )

4、比一比,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点句子品析

1.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面加点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ā)谁   zhuó)累累

B.doù zhì

C.bǎichūn

D.gēng)  

2下面关于这首诗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冢(zhǒng):山顶。

B.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C.贻():送,赠送

D.雉:野鸡

3这是一首乐府诗,关于乐府诗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B.乐府初设于汉代,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C.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D.汉乐府诗常常是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片断,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反映广阔背景,

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对仗 D.夸张

5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B.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C.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D.《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6下面关于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全诗写尽了人生苦难、社会遭遇,乃至更多人同样的遭遇,对社会发出强烈控诉。

C.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7、课外阅读。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语境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

1凉月如眉挂柳湾。____

A.圆圆的月亮。  B.新月。

2越中山色镜中看。____

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

3)兰溪三日桃花雨____

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

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

1)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对的画“√”,错的画“×”

1)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____

2)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____

3)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____

4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____

4我们还学过很多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请你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苏轼词两首,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蕭蕭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材料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解释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苏轼和这两首词,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题)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材料一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萧萧暮雨,子规声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C.材料二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4】第二首词是苏轼流传最广的诗词之一,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试着从写法、意境、联想等任何一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本文段选自_____,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我还知道他的作品有(至少写两部)_________

【2】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动词写出了一天时间很快从身边消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鲁迅先生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个白影。

满分5 manfen5.com

鲁迅先生不相信鬼的。在日本留学时是学的医,常常把死人抬来解剖的,鲁迅先生解剖过二十几个,他不怕鬼,对死人也不怕,所以对坟地也就根本不怕。仍旧是向前走。

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罢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就是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他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了出去。

那白影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象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的人。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作人的机会

(1)在这个片断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是:

 

(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变幻无常:  

致命:  

遭殃:

(3)文中划线部分的是指(  )

A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

B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

C表示爱昵的称呼

(4)读完这段话后你想对鲁迅先生说什么?

 

 

 

 

11、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的练习。

举世震惊的大地震重创了北川旅游业。重建后的北川县加大了旅游宣传的力度,但来北川旅游的人依然不多。为改进旅游宣传工作,北川县对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游客了解北川旅游信息的渠道统计表

获取信息的渠道

朋友处获取

电视新闻获取

手机新闻、微信获取

微博获取

旅行社获取

所占比例%

45.9

79.6

24.5

4.9

5.56

【1】从统计表中反映出北川旅游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

【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对北川旅游发展的宣传工作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

12、阅读以下文章,完成相关练习。

雪夜(有删节)

[日本] 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 :“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请将以下表示说的词语(或短语)分别填入到文中划横线处。

A.慌忙解释     B.含糊不清地嘟哝着     C.哆哆嗦嗦地说     D.迎了上来

【2】请你来梳理故事的情节。

温馨提示:第一个情节已经帮你梳理了,后面情节是怎么发展,结果又如何呢?请你画一画,写一写。

老夫妇屋里烤火聊儿子

【3】小说题目是《雪夜》,文中三次提到雪,以下关于“雪”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小说的开头很吸引人,作者把雪花比作小精灵,寄予了作者对这对孤独老人的怜悯和祝福。

B.“雪”在文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下雪了,天很冷,歹徒走投无路才出来抢劫。

C.故事以雪花飞落作结尾,暗示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恰似那悠然飞落的雪花纯洁、美丽。

D.题目告诉了读者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渲染了阴冷的氛围。

【4】故事中为什么要反复提到“儿子在楼上”?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5】“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而此刻,你的内心一定不平静,请写写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梅兰芳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都是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是,在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为了安全,他逃到香港。香港被日军占领后,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逼梅兰芳演戏,他借口剧团不在香港,还是不肯演戏。

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香港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 )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 )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 )签订演出合同,( )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他( )卖房度日,( )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一天,在北京的梅兰芳剧团的一位演员忽然来到上海,对梅兰芳说,日本侵略军要在北京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演出,( )违抗,( )以军法论处。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

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自己的处境危险,请医生帮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敌人的纠缠。医生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就说:“那么打一针伤寒预防针吧,打了这种针是要发高烧的。”

梅兰芳发了高烧以后,让一位演员向日本侵略军报告。敌人起初不信,专门派一个日本军医来检查。军医走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正盖着厚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一试体温40度。军医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当天就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没有座位就站着看。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1】把文章的标题补充完整。

【2】短文已用“‖”分为三段,请补充完整各段大意。

(1)第一段:梅兰芳平时总是把胡须剃光,但有8年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梅兰芳克服各种困难、用上各种办法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梅兰芳在抗战胜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关联词“①只要……就……、②只要……还……、③宁可……也……、④如果……就……”选填到文中带横线的括号里,请写出每处横线应填词语的序号。

【4】梅兰芳拒绝演戏所遇到的最大危机是什么?他是怎样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抗战胜利后看梅兰芳演出的人非常多,为什么?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拦截大将!你能否过关?

群众也在淋雨

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chàn zhàn)。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zhuó zháo)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1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 _______  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  ________

3把句子改写成带有“说”的句式。

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2自然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正月过后,闰土必须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一个小蜜蜂展开柔嫩的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修筑铁路。(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大合唱》真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痛的相持阶段。(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绘出一幅“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石灰吟》诗中表达了诗人以身报国、清白正直的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竹石》诗中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你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好好学习,虚度光明,你想用《长歌行》中的诗句劝他:____________

(5)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紧急关头,董存瑞只得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当时足球被称为。(改为字句)

2)他一边使劲地踢骨头,一边不停地咒骂。(用加下划线词语写句子)

3)飞机不得不改到另一个小城市降落。(改为肯定句)

 

19、读下面的短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手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天地。

【新颖点】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在这场疫情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行动书写担当,用大爱感动人间。请你围绕“最难忘的瞬间”这一中心意思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