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期末仙桃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与划线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1) 海这么寂静 ___广袤___得望不到边际,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

(2) 在辽阔无边___的蓝天上,云彩有时团闭飞卷着,顷刻___之间又会化成黑乌乌的一片煤层。

2、课文回顾

《盼》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的视角叙述事情经过,围绕一个“”字,描述“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小事件,表现了儿童“盼”一件事的心理活动,充满童真童趣。

3、看拼音写词语

duàn liàn   biān pào   shū jí

____  ____  ____  

dǎ jiǎo       jī xiè   wán qiánɡ

____  ____  ____  

zhuó yǒu chéng xiào

____  

zhāng dēng jié cǎi

____

4、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______________,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____________,流进______________

(3)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______________。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相依,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好似窈窕淑女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

(2)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   《宿建德江》

(3)_____________,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

(4)赤橙黄绿青蓝紫, ________________   《菩萨蛮·大柏地》

(5)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___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7)“__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这首词的作者________与苏轼并称“苏辛”。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阅读。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全诗紧扣一个( )字抒情写意,首联中一个( )字把“好雨”拟人化了。

【2】颔联中“潜”和“细”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7、阅读《江南春》,回答问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 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请选择:(  

A. 动静结合 B. 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C. 点面结合

3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3.本词上片写了山村的__________(时间),我们听到了鸟惊、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下片我们看到星星、__________、茅店、__________等景物,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感。

4.同路转溪桥忽见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   极为相似。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与欣赏。

奋斗的另一面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干上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dǔ jié(      )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干上的缝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了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上开辟了一个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很快就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pīn bó(    )、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状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接着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1】根据短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

【2】教授想了哪些办法对付小蚂蚁?小蚂蚁是怎样面对困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水的危机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上的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千米,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疾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加重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水资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盼(节选)

①第二天早晨一睁眼,四周还是静悄悄的。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谁知等我背着书包走到街上,脑门又落上了几滴水珠。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②妈妈一歪头冲我笑了笑,帮我系好扣,戴上帽子。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③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1】“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跳出来一样。”从这句话中_______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我”对“雨”的热爱。

【2】“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我”理直气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第②自然段中,“我”为什么是“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好的故事(节选)

①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②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③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④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⑤我就要凝视他们……

⑥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⑦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⑧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惆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春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1】单选题:本文的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以下说法中有误的是(          

A.本文中的“乌柏”“伽蓝”两个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猜出分别是一种植物、建筑物。

B.本文中的“石油”这个词可以通过注释理解意思。

C.本文中的“泼剌奔迸”这个词可利用工具书查找出其意思。

【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请针对上文内容或写法提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上文①~③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能体现“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其中一句,并写一写这个句子表达上的特点以及你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上文内容,完成填空。

“昏沉的夜”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美的人和美的事、美好的梦境”象征________________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3、课内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   )痛击追上来的敌人,(   )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片段中划“   ”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首尾呼应

3片段中加点的“一次又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片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关于“点面结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片段中对“点”的描写,突出了每个战士的英勇;对“面”的描写,可以顾及全局,体现五壮士整体的英勇无畏。

B.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C.习作时可以把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进行描写。

D.习作时要把其他起铺垫、烘托等作用的材料作为“面”来写,因为它们不重要。

5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自选一个情境,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诗中“秋”

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  )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邻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股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张藉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

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理解古诗?请列举几个。

___________

【2】运用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你对《逢入京使》意思和情感的理解。

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你体会到读诗的哪些“妙处”?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用到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在(   )中填上对应的序号。

①表示引语;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④表示否定和讽刺; ⑤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5】判断。

①《子夜吴歌·秋歌》的作者是王维。( )

②短文中小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菊花,这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

【6】把带“ ”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下面两句话,哪句表达更好?为什么?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器声、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这个艺术珍品,人们都赞叹不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到了正午,天安门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仿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仿写一个人物入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写出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训练。

1.袁隆平问他的助手:“你们半夜来找我,有什么事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诺贝尔凭着不怕死的精神,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制伏了硝化甘油。(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詹天佑是工程师。(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改为感叹句。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

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吗?

 

20、把下面句子改写为转述句。

1.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担心你会渐渐忘记中国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琪问托米:“你在哪儿找到这本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男孩马上跑到猫跟前:“请你告诉我,在哪里能找到小狐仙?”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正干旱时下了一场大雨,这是“及时雨”;正寒冷时,有人给你送来了棉衣,这也是“及时雨”;正苦闷时,来了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这也可以说是“及时雨”。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及时雨”吗? 试以“及时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习作要求:

1. 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 450字的记叙文。

2. 挖掘生活真实素材,写出真情实感。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