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1)羊群会儿上了小丘,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______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段话作者将______和______融合起来写,充分表达作者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们跟随杜牧在《江南春》中饱览江南“______,______”的春天美景;跟着刘禹锡在《浪淘沙》中领略黄河那“______,______”的磅礴气势:我们还在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欣赏到了“______,______”的山村风光。
(3)“祖宗疆土,______,______”这是抗金名将李纲坚守祖国每寸土地的爱国誓言:“______,______”,这是红军战士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本学期“快乐读书吧”中,我们在阅读中感受了“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孩子,请你选择一名孩子,为他制作一张人物名片吧。
人物姓名:______ 人物出处:《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2、素质提升
我国古代替父从军的_____,北宋著名的女词人______,她们都是“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这句话的最好例证。
3、解释加点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1)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吾: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文积累,丰富你的底蕴。
1.站在奔腾不息的黄河边,我会想到刘禹锡《浪淘沙》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晚,与农民伯伯坐在田边,听着蛙鸣,谈着丰收。我又想到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革命英雄纪念馆,看到红军的长征路线图,我会用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的首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颂红军长征的壮歌。
2.鲁迅先生笔下,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向一四猹尽力的刺去。”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话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也便成了路。”就说出了要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创新的道理。
3.“鞠躬尽疼,_____________。”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的《后出师表》。
4.杜甫(江村)中,“老女画纸为棋局,_______________”句写出了和谐之美。
5.带引号的问语在语境中往往有所指的具体事物.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中“红流”指的是_____;“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的‘积雪’”中“积雪”指的是_____。
5、给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是一寸一寸地往前挪,( )要挪过山去。
2.( )我没有参加这次彩排,( )我生病了。
3.( )杨靖宇五天五夜没有吃到一粒粮食,( )他仍然坚持和敌人奋战到底。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 逶迤: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 云崖: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
红军: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
【3】在诗句“五岭逶迤腾新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____的精神。
【4】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域。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根据资料可知,本诗是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长征中的五个“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的描述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作:“______________。”
7、赏析感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2】同“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 风吹草低见牛羊。
C.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用自己的话解释词句的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极为相似。
【5】从词句中你能够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诗词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①南飞雁。 ,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②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③?
(注释)①望断:望尽。②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③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1】请描绘“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展现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原词补充完整,再结合全词,体会这两句词中流露的情怀。
【3】结合你对本词的理解,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词人从眺望远景起笔,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阵阵南飞北雁,触发了词人胸中的豪情。
B.词的下阕,词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C.词的最末两句以问句结尾,表明词人对红军战士何时夺得最后胜利充满疑问。
D.此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9、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 ,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茶叶如 ,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 ,茸毛轻舒,一旗一枪, , 姿态极其动人。整个 中,汤色碧绿清澈, 。轻轻抿上一口, 。茶水入肚,口中仍然感到 的,让人 。朋友相聚, ,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 飞溢四周……
(1)这一段用来描写碧螺春香味的词语有:
。
(2)从这一段叙述来看,你觉得品尝碧螺春茶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问题探究。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生走出心灵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选用哪一个更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 ②明天更美好 ③手拉手,心连心
选项: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有时
抑频度 | 经常 | 有时 | 很少 | 没有 |
百分比 | 5.9% | 52.9% | 35.5% | 6.7% |
解决方式 | 对父母说 | 对同学说 | 对老师说 | 不说 |
百分比 | 23.6% | 35.5% | 5.9% | 35%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和童年告别的时候,我没有和它握过手,没有和它谈过心,更没有向它说一声“再见”。它在我的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离开了我。
但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每当我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唱歌、踢毽子、跳绳……我就忘记了自己已是20多岁的人。
和他们在一起,我难忘啊!我幸福啊!我们一起在湛蓝的天空下诵读优美的古诗、散文,讲述孙悟空游太空的故事;我们一起在乡间田野上漫步,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姓高唱牧歌。我们在充满神秘、哲理的松坡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一角衣,那儿又冒出半截脑袋,松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画面,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那时,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我的饥俄就是“好奇症”呀!
因为“饥饿”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开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小飞机;知道洋姓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样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知道了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上月宫去取桂花酒,到海里龙宮找龙王借宝剑……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我拆开收音机打了我两巴掌,隔壁李奶奶说这孩子长大了会闹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发作”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有趣、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七彩的童心把我带回到五十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童心在跳动!在歌唱!在舞蹈!它在我的心中不停地“折腾”着!
【1】文章中的“饥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职业是 。这篇散文,看起来很乱,但你细细地读,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很清晰,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交代 ,接着写现在 ,再回忆 ,最后抒写自己的童心在跳动。
【3】给文章取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4】文中画“ ”的句子起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你一定有过像作者一样的“好奇症”,请举个例子写一写事情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①1973年,我6岁。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一块冰凉甘甜的冰糕。
②在我6岁那年的夏天,我梦想成真,吃上了冰糕。
③回想起吃冰糕的经历,我心中就会掠过无边无际的疼痛——眼前仿佛闪现出在炎炎烈日下不停奔跑的母亲的身影。
④1973年夏季的一天,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母亲拉着600多斤重的公粮,和其他社员一道去公社粮店交公粮。交了公粮后,队长看社员们热得浑身是汗,就让会计买了10多块冰糕。队里的人都躲在树荫下有说有笑地吃着3分钱一块的冰糕。母亲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拿着冰糕,步履匆匆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⑤母亲刚走出粮店,冰糕就化了,看到滴在地上的冰糕水,母亲心急如焚,就奔跑起来。
⑥太阳在头顶上无情地炙烤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天闷热得像刚熄了火的砖窑。炎炎烈日下,母亲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⑦汗水早将母亲的衣服浸得像是水洗过一样,她像是负重的老牛一样不停地喘着粗气。跑过了一村又一村,母亲将公社粮店甩在了身后。
⑧母亲不停地奔跑着,她知道自己要跑10里路才能跑到家里。
⑨近了,更近了,终于望见了绿树环抱的村庄,终于看见了破败低矮的茅草屋,终于撞开了虚掩的大门,终于瘫在了自家庭院里,终于气喘吁吁地喊了声孩子。
⑩母亲的头发湿漉漉的,嗓子眼干渴得冒烟。她把我拉到面前,伸开了右手。我看到在母亲右手手心里有根小棍,一张巴掌大的纸,一小口水。
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喝!快喝!”一块冰糕化得只剩下一小口水了。
母亲温柔地梳理着我的头发,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她舔了了舔干裂的嘴唇,让我到厨房里给她舀水喝。母亲一口气喝了4碗凉水才吃力地站了起来。
这就是我这一生中吃的第一块冰糕——确切地说,只是吮吸了一点冰糕水而已。就是这点冰糕水,却甜到了我的五脏六腑,甜了我的大半生。
为了这点微乎其微的冰糕水,母亲在炎炎烈日下奔跑了5000米。11年后,当我在淮阳师范上学参加长跑比赛时,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5000米究竟有多远了。5000米,跑得我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5000米,跑得我眼前金星直晃;5000米,我刚跑到终点就感到头疼欲裂,被同学架上了救护车。
如今,我的83岁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就坐在我的身旁择菜,她在忙着为我准备午饭。当我心潮起伏地写到这里,哽咽着和她谈起我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母亲淡淡一笑,说,只要能让你吃上冰糕,别说是10里地,就是20里地,我也会一直跑下去。
我眼里闪出了点点泪花。
【1】用简练的语言梳理短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6岁时,“我”渴望吃到冰糕——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跑5000米的艰难——__________
【2】小明读第⑥⑦⑧段的时候感动不已,泪水不自觉地涌出了眼眶。请你推测他当时的阅读感受,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母亲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为什么要写11年后“我”跑步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如,第⑨段连用了“撞”“瘫”“喊”三个动词,将母亲急切而兴奋的心情、疲惫不堪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我”在回忆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哽咽了,母亲却“淡淡一笑”,认为“我”过于感性,小题大做。(_______)
13、阅读短文《贺龙和小战士》完成练习。
贺龙和小战士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有一天,红二方面军和一股土匪遭遇了。在追击敌人的战斗中,一个小战士大腿受了伤。贺龙同志发现了,立刻关怀地蹲下身子,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替小战士包扎好,又对警卫员说:“快把马牵过来。”警卫员望着身体消瘦的贺老总,有些犹豫。贺龙同志见他站着不动,叫了一遍:“怎么搞的?磨磨蹭蹭,乱弹琴!快牵过来嘛。”
这时,身旁的警卫人员都恳求说:“总指挥,您的身体也不好,马,你自己骑,这小鬼我们背他走吧!”
“这马为什么偏偏非我骑不可呀?”
“你工作担子重,又是首长。”
“难道这马只许首长骑,不许战士骑?嗯?你们问问它看,是不是有这样的规矩?”贺龙指着那匹马诙谐地说。
警卫战士和贺老总的争论,负伤的小战士听得清清楚楚,他使劲撑起身子说:“总指挥,这马你骑吧,我——”
“什么你的我的,我们都是阶级兄弟、革命同志。要你骑,你就骑嘛!来,快骑上去。”说完,就叫警卫员把小鬼扶上了马背。
负伤的小战士骑上马,走了一阵,看见贺老总高一脚,低一脚,踩着布满烂泥污水的草甸子,吃力地走着,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偷偷溜下马,捡来一根棍子,一拐一拐地走起来。
“小鬼,你怎么下来了?快给我骑上去!”贺龙同志回头发现了,连忙喊起来。
“总指挥,我……”小战士话没说完,眼里含满了泪水,再也说不下去了。
“哦,对了,你是怕骑坏牲口吧?好,我来背你走吧!”贺龙同志说着,走过去,将身子一蹲。那小战士一看,慌了,孩子气地说:“那——我骑,我骑!”
“好,骑上去,这就对了。”贺龙同志又亲自把他扶上马背,然后昂首挺胸,和身旁的战士们手挽手,迈着坚定的脚步向前走去。贺龙同志消瘦的身影显得那么高大。
【1】根据文本内容,下列各句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 )
①贺龙同志让警卫员扶小战士上马。 ②贺龙同志让警卫员去牵马。
③贺龙同志把小战士扶上马。 ④小战士偷偷溜下马来。
⑤贺龙同志发现小战士受伤。 ⑥贺龙同志与警卫员争论。
A.⑤②⑥③④①
B.⑤②⑥①④③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②③⑥④①
【2】“警卫员望着身体消瘦的贺老总,有些犹豫。”警卫员为什么“有些犹豫”?( )
A.他怕小战士骑不好那匹马。
B.他觉得那马也要休息一下。
C.他觉得那马更应该给贺老总骑。
D.他觉得小战士没有资格骑那马。
【3】“小鬼,你怎么下来了?快给我骑上去!”贺龙说这句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
A.愤怒
B.生气
C.温和
D.严肃
【4】“‘总指挥,我……’小战士话没说完,眼里含满了泪水,再也说不下去了。”小战士为什么“再也说不下去了”?( )
A.他怕骑坏牲口。
B.他看到贺老总生气了。
C.他被贺龙同志的言行感动了。
D.他知道自己说的没什么道理。
【5】“哦,对了,你是怕骑坏牲口吧?好,我来背你走吧!”贺龙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
A.怕小战士骑坏牲口,决定要背小战士。
B.怕小战士骑坏牲口,假装要背小战士。
C.假装要背小战士,促使小战士能骑上那匹马。
D.以怕骑坏牲口为理由,促使小战士趴到背上。
【6】“贺龙同志消瘦的身影显得那么高大”一句,先写身影“消瘦”,后写身影“高大”,这是否前后矛盾?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表示我___________。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又叫人_____,既愿_____ ,又想坐下__________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片段内容,不超过4个字:_______________ 。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初入草原,我的感受是“ ______ ”可以看出我 的心情。沉浸在草原的美景中的我的感受是:_____ _,我有这些感受到原因是: _______ _
【5】我想高歌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我想吟诗的诗题是_______________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7】写2句有关草原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节人》一文中,同学们、老师们玩竹节人时入迷的样子你还记得吗?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描写,写一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彩的童年 冬日的早晨 饱经风霜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几个字中选择一个字,仿照例句写一写。
忙 悔 盼
(例)甜:我的作文在校刊上刊登了,老师表扬了我,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
(1)“减负”为孩子们赢得课外时间。“减负”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是闰月生的。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欣被授予评为南丁格尔奖章。(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都为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的品质而感动。(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识无止境,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做。(8分)
(1)我读书。(扩句)
(2)奶奶诉说着过去心酸的往事。(修改病句)
(3)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4)我们认真讨论并专心听取了大队长的工作报告。(修改病句)
18、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它们的不同。
【1】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尔纳的科幻故事能预见未来科学的发展。
凡尔纳的科幻故事情节曲折,妙趣横生。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们肃立不动。(改为比喻句)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
4.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5.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
21、作文。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一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六(1)班教室 人物:学生李明 班长张晓兰 班主任李老师 |
要求:(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2)故事要写完整,情节尽可能
吸引人;(3)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