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课文围绕“盼”选取了哪些事例?哪些事例是详写,哪些事例是略写?填一填。

例:晴天盼下雨(详写)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填空题。

1.你的同学李明经常以自己还小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你会用才《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

2.《寒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景象。

3、根据自己的积累填空。

(1)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

(2)母亲的宝贝是子女,_____________

(3)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

(4)不惜千金买宝刀,_____________。一腔热血勤珍重,

 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

(5)请你写一句告诫我们珍惜时间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

(2)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4)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________________

(5)月光下白的________,紫的________。还有淡淡的_____________,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________,这是丁香。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增加——_____   尽量——_____ 预报——_____

反义词:遮盖——_____   喧闹——_____ 慷概——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欢乐岛。

(一)课内阅读。

1.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说出另外两位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送友人

(唐)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中写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李白送别友人时的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长缨:革命武装。②苍龙:国民党反动派。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

【2】画横线的词句表现了红军___的革命豪情。后来,人们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示____

【3】用“﹏﹏﹏”画出描写六盘山秋天景象的词句,并展开合理想象,把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A.清幽明静 B.和谐温馨 C.静谧悲凉 D.热闹祥和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下列选项中的事物没有全部在选文中的百草园中出现的一项是(  )

A.菜畦 桑椹 珊瑚

B.黄蜂 云雀 油蛉

C.蟋蟀 蜈蚣 斑蝥

D.木莲 覆盆子 何首乌

【2】文中提到的“我”捕鸟的过程是(  )

A.扫开雪、支竹筛、撒秕谷、拉绳子

B.支竹筛、扫开雪、撒秕谷、拉绳子

C.扫开雪、撒秕谷、支竹筛、拉绳子

D.支竹筛、扫开雪、拉绳子、撒秕谷

【3】“我”选择在冬天的百草园里捕鸟的原因是(  )

A.“我”就要被送去书塾读书了。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C.文中的“我”性子比较急。

D.百草园人迹罕至只好捕鸟。

【4】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画横线的“得失的缘由”指的是(  )

A.得到或者失去的理由

B.抓到或抓不到鸟的原因

C.自己变得成功的原因

D.“我”被送去书塾的理由

【5】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作者着重强调了“单是”后面的内容。

B.作者在本段中详写了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略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C.作者通过对园中各种事物的描写,表现了文中的“我”对百草园的喜爱。

D.百草园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是探索的宝地,是自由自在玩耍的乐园。

【6】作者写动物时写道:“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颜色、声音、形态、味道、动作等方面写出了百草园中动物、植物的特色,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方面,联系全文,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长大,意味着……

①“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②小的时候,我常哼着这首歌,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③终于有一天,我考进了心目中梦寐以求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④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⑤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后,带着一份期盼,我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⑥渐渐,“长大”也在(繁重 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⑦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⑧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 反映)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⑨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沉的目光。我开始害怕,心想: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父母又会怎样责备我呢……

⑩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               )没有丝毫责怪我的意思,(               )很信任我。她告诉我她的生活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并且决定帮着做一些我能做到的事。

我并不是敷衍她,因为这是我心里决定了的事。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数落。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恶劣,而且桌上还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边吃边小心地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 和气),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暴风骤雨,但父亲却只是(盘问   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并嘱咐我不能只是表面应付,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现在,我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梦寐以求——_____________

敷衍——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7~11自然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短文内容填空。

①第8自然段画横线的这句话描写了_______________,在文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②第14自然段中说“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恶劣”,“我”想象中的气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全文,找出从小到大“我”对“长大”的三种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12、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1】华佗为什么给同样的症状的两个病人开了不同的药?( )

A.两个病人的身体素质不同。

B.两个人的病因不同。

C.两个病人各自的要求。

【2】你认为文中的华佗是个怎样的人?( )

A.精通医术

B.善良和蔼

C.不通医术

【3】下列词语中与“对症下药”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对牛弹琴

B.生搬硬套

C.因势利导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③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第2自然段中的“那步田地”是指( )

A.母亲因为种那些田地生病了。

B.母亲带着病来到那块田地。

C.母亲生病了,但还能种田地。

D.母亲的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2】母亲由“絮絮叨叨”到忽然不说了,原因是( )

A.担心“我”又陷入痛苦中,不再带着她去看花了。

B.了解“我”从小就喜怒无常,所以说话变得更加小心。

C.结束这个话题,怕“我”再次因残酷的现实而深陷绝望。

D.担心她的絮絮叨叨会耽误了“我”休息的时间。

【3】围绕“看花”这一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情节。

“我”拒绝看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三句话分别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心情都源自一位母亲_______的情感,三个句子在表现情感上共同的方式是_____

【5】文中哪句话与画横线的句子相互照应,用“ ”画出来。

这两个句子都是 描写,结合“我”的内心变化可以看出这种描写在抒情上的作用是

【6】第1自然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的原因是________,又“偷偷地听着”是因为___________,从中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的母亲。

14、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运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

A. 外貌描写

B. 动作描写

C. 神态描写

2选文中的哪些词句突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希望早一点抵达祖国的想法?请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选文应放在课文的第________自然段和第________自然段之间,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是一种________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使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人们不顾后果滥用化学用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桑娜不得不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家。(改为肯定句)

 

2.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3.我面对老人演奏。(扩句)

 

4.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日子怎么过?(改为陈述句)

 

5.当时我忘记了完全白看书的尴尬。(修改病句)

 

6.父亲对我说:打你不是为别的事,就为你白看人家的书。(改为转述句)

 

17、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描写雪后的景色: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仙境怎能离得开浩瀚的云海呢?(改为感叹句)

   

(2)这些松石也有挺拔之感,这些松石总显得有些朦胧。(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3)经过努力,我的学习目的提高了。(改病句)

   

(4)几缕朝霞染红了东方。(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9、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扩句。(至少扩两处)

我走出家门。

老妇人坐在木椅上,双眼望着我。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受挫折时,我们懂得了坚强的意义;在面对逆境时,我们懂得了坚持的意义;在怒火中烧时,我们懂得了忍耐的意义;在别人犯错时,我们懂得了包容的意义;在别人误解时,我们懂得了宽容的意义……请以“我懂得了 的意义”为题,完成一篇习作。

1.将题目补充完整。2.围绕题目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写。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