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填空(8分)

(1)王东、李林、邓成、郭红按音序排列,排第一的是( ),排在最后的是(   )。

(2《自相矛盾》中,表现那个人说话前后矛盾的句子是( ,( )。

(3)《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是(   )(国名)作家( )的作品,他被称为( ) ,我们读过他的作品有( )  等。

(4)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的稻草人,(   )的尼尔斯,还欣赏了( )的山海关,( )的开国大典。(填四字词)

(5)《新三字经》中讲到的关于孝与悌的两个故事是(   ),( )。

(6)斩荆棘,破巨浪。中包含的两个成语是(   ),(   )。

 

2、把诗句补充完。

1.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扁扁的__________   厚墩墩的__________   透明的__________

明晃晃的__________   静悄悄的__________   甜丝丝的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我们爱你——奋斗书写的史册,汗水浇灌的_____。松树的_____

梅花的____________的胸怀、______的气魄。

2.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______,每一个舞姿都_____,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_____,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 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______

3. 我们感受到了诗圣________的爱国情怀,他说: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叹于陆游对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这句话是美国总统_____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_____

5.哈尔威船长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屹立在舰桥上,________,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我们从他最后的姿势中想到了忠于职守”“_____” “____等词语;还想起了诗人汪国真所说的: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cǎi hóng yōu yǎ shān jiàn chōu ti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zhèng fǔ yǎng qì xiōng yǒng liú tǎ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日暮客愁新。 ,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清风半夜鸣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将两首诗词补充完整。

【2】《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除“明月”外,作者还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请你选取一种景物说说景物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联系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加点字的意思。

(1)已衾枕冷       _______     (2)见窗户明       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我们知道宋词有词牌名和题目,元曲也有曲牌名和题目。请你猜猜,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由竹子折断的声音想到昨夜雪下得很大;马致远看到如此萧条的景象,想到了远离家乡的自己。古诗中还有很多奇妙的想象、有趣的意境,比如:

“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来就菊花。”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4】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多选)

《夜雪》中,诗人白居易通过(       )等多种感官来描写夜雪的。

A.视觉

B.触觉

C.听觉

D.嗅觉

【5】《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表现了作者此时____________的心境。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亮,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_____的月光 ____的翡翠   ___的水墨画

2根据下列解释填上相对应的四字词语。

①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________       

②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______ 

③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______

3短文第五自然段描写秋夜的景象,是按照(     )结构方式写的。

A.—— B.—— C.———— D.并列

4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这幅大画中包含了哪几幅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拱桥

①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②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腰背总是那样弓着,像一座拱桥。

③我认识他时,他的背已经很弯很弯了,人也老了。他是我们小学校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他一个人。他脸上满是皱纹,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要是男生有谁违反了纪律,他就会抓住你的手,在他的下巴上来回蹭几下,让你刺痒难忍。由此,我们对他的下巴充满了畏惧。

④我那时很调皮,有一次挨了他的扎,便对同学说:“校长的下巴真吓人。”没想到这话让校长听见了,他弓着背,像一座拱桥,郑重地看着我说:“你真的怕我的下巴?那怕就别捣乱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去做调皮的事了。

⑤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

⑥我们学校三面倚山,一面临沟,学生上学放学都要过沟。那条沟四五丈宽,冬天干涸,夏天水大。沟上没有桥,一到夏天,水流很急,齐腰深的水就成了孩子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⑦记得那年夏天,洪水把我们隔在对岸。校长便在水里蹚来蹚去,把十几个孩子背过去。我是大学生了,不好意思让他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这时,校长垂着弯背,哗啦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湿淋淋的,喘着粗气拉风箱。

⑧“来。”他蹲下来,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⑨“不!”我紧咬着牙,“我自己能过。”

⑩雨越下越大,脚下的水流如同奔跑的野兽,似乎要把一切吞入口中,看上去让人心惊肉跳。而他依然弓着背,一动不动,静待我伏到他的背上。雨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来吧,孩子,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雨中,我看到了他坚定的眼神。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我的身体被托了起来,他晃晃悠悠的还支撑得住吗?水越来越深了,他能吃得消吗?我紧紧地趴在他的背上,与那面脊背紧紧贴在一起。

临上岸时,他晃了晃,我并没有掉下“拱桥”。“这不过来了?”他说。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而他却没有站住,瘫倒在地上。“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爸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

歇了一会儿,我们拥着他走向教室……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退休了。许多年过去,我走过了很多桥,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

(1)短文记叙了“我”和老校长之间的两件事,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写下来。

第一件事:_____

第二件事:_____

(2)短文第⑥至⑩段,有些句子描写了水流,但是作用各不相同。联系上下文内容,我们会感受到,第⑥段中的描写,其作用是_____;⑩段中的描写,其作用是_____

(3)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你从中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这对于表现老校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

(4)读读文章的结尾,为什么作者说“忘不了那座拱桥”?写写你的理解。

_____

11、课文回眸室。

满分5 manfen5.com

地球是一个______的球体,上面________________相互交错,周围裹着_______________。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________________,地球的半径只有______,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________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______的,人类生活所需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______________,但是因为____________,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我的油布伞

下雨了。小巷深处,涌出许许多多的伞儿,红的、花的……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把油布伞,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路以外的镇上去上学。来回走读最怕遇上雨天,半路上冷不丁地下起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娘,要有把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咱买一把吧!”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

那时,我们家依靠娘织些土布来贴补生活,还要给我交学费。她哪儿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牌气,对孩子,她从来说一句是一句的。

从那以后,她每天晚上总是一吃完晚饭就上了织布机,“哐哩哐当”,满屋子都是织布的声音。我每天枕着织布声入梦,一觉醒来,织布机还在响。一天,我轻轻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声:“娘。”娘用熬红了的眼晴看着我,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俺不要伞了!”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她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喜滋滋地对我说:“拿去吧,你要的伞!”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又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偶然一回头,望着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那把黄油布伞就一直伴随着我。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的身边。

【1】联系上下文,给带点的字选择最合适的解释。(选填序号)

“酸”在字典里的解释:

A.酸味 B.疼痛 C.伤心 D.迁腐

心里一______小气______

【2】为什么“我”一开始提出“咱买一把吧”,后来又说“俺不要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娘”答应买伞,“我”为什么半信半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一直舍不得扔掉那把黄油布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少年书架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可以这样放,多好!

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那是一个秋日,,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

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②( )→书架伴“我”一同成长

【2】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段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___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 )——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   ),你把母爱比作( )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1分)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短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2分)

(7) 读了短文你有什么话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①天空挂着圆月。(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树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索溪峪的美使我们流连忘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把“说”换个词语表达,使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老师的指导,我们能够取得成功。(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洛宁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仿写句子)

人们都爱春日,_______________

20、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

英雄的事迹也许是轰轰烈烈的,也许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汇集而成的。只你用心发现,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请用你手中的笔,写写你身边的英雄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