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写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客愁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身上衣。
2、原文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是 ________代的 __________。我会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前两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是 ________代的 ___________。词牌名是_________我会默写:
上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故人庄》作者是_______ 代的_________ 。我会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
3、看拼音写词语
kān cè miǎo shì tuó liánɡ shi hún qiān mēnɡ rào
( ) ( ) ( ) ( )
chà dào zào rè jí zào lián dāo
( ) ( ) ( ) ( )
4、下列画横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见非洲人吃蚂蚁,大感惊奇,但导游却说,那是司空见惯的事。
B. 他虽在草原上单独放牧,却意识到自己是处在一个团结的集体中间,从没有众星拱月般的感觉。
C. 这块石碑上画的是九株竹子,同时又用竹叶拼成汉字,构成一首七言诗,真是别出心裁 , 独具一格。
5、经典诗词默写。
(1)何当金络脑,____________。(李贺《马诗》)
(2)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韩翃《寒食》)
(5)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6、阅读理解及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七律 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7、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你认为诗句中哪个字或者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诗句后,尝试想开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别体。其中“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你知道的著名的词作品:《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首词里,作者借“惊鹊”“鸣蝉”“蛙声”,使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下两小节都写出了明月当空、繁星满天的晴朗夜空的美妙景色。
B.作者通过写茅店、社林、溪桥,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
C.第一节的最后两句,作者主要是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加以描写的。
D.“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的“见”同“现”。
【4】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一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所描绘的夏夜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回忆《少年闰土》一文,再联系下面两个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选自《故乡》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官缭和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他们掌握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这双重的压迫,使中国的广大民众日益贫,尤其是农民,不仅生活饥寒交迫,而且毫无人权。
——《故乡》的创作背景
【1】中年闰土给你的印象是:_________。
【2】作者在《故乡)中详细描写了闰土少年时、中年时的外貌,这样写的目的是( )(多选)
A.外貌描写是小说的常用写法,闰土长什么样,作者就怎么写,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B.从不同的外貌描写中,流露出时间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心情。
C.这样对比着写,可以引发读者去思考闰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D.这样对比着写,反映了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3】阅读文章时,借助相关资料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运用相关资料时,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相关资料只包括作者的生平或生活背景。
B.借助相关资料可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C.在阅读小说、古诗时,可借助相关资料来理解。
D.资料只是辅助理解文章的手段,读懂即可,没有必要精读、细读。
10、阅读。
《口哨》
张海迪
①我会吹口哨。
②是妈妈教我吹口哨的。那时我大约六七岁。
③那时我整天躺在病床上,我的脊背上重叠着很长的刀口,我的腿不能动,我的胳膊不能动,我的脖子更动不得,假如我不小心活动一下,就会引起脊背伤口的剧痛。我长时间地躺着,我无可奈何地躺着,我终日孤独地躺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躺在这种疼痛里更难过的事了。我不知道我要躺多久,我不知道我的快乐是什么。我的眼睛一次次转向窗外,我也没有更多的玩具,我只有几本翻烂了的小人书,一盒旧积木,还有一个傻乎乎的布娃娃。我唯一的快乐就是听小鸟唱歌,它们叽叽啾啾很是热闹。
④有一天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和小鸟一样唱歌啊!
⑤妈妈说我来教你吹口哨,这样你就能和小鸟一起唱歌了。妈妈说,你把嘴唇嘟起来,轻轻,轻轻地吹,有一丝风吹过的样子。
⑥我于是轻轻,轻轻地吹,一丝细细的风从嘴唇中牵出,一个好听的声音散开来,很悠长很柔和,神奇而缥缈。我反复吹着,开始是单音,后来我学会了由低音吹到高音。再后来我就学小鸟叫,学它们啾啾地唱歌。我也吹自己会唱的歌。于是孤独中的我找到了快乐。在我的口哨声中,窗外小树的叶子绿了,又黄了。在我的口哨声中,树叶飘落了,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
⑦春天来临,少女时代的我热情而活泼,在鲁西北那片绿色的田野上,我又吹起口哨,我的口哨带着弧线从这边飘向那边。村里的男孩们听见我吹口哨很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我又用欢快的口哨呼唤大白狗,它一听见我的口哨就会像一匹小白马,从村里热情万丈地飞跑到我身边。
看着大白狗在我身边亲热地摇头摆尾,孩子们脸上露出油然钦佩的神情,我说我们一起吹口哨吧。于是田野上空仿佛飞来了一群百灵鸟……
⑧夕阳就要落山了,我们还流连在金色晚霞的迷蒙中。孩子们推我来到河边,我用口哨吹起苏联歌曲:
田野小河边,
红莓花儿开。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
可是我不能向他表白,
满怀的知心话儿没法讲出来。
啊……
⑨晚风里,我的泪水涌出来。我觉得口哨与歌声有区别,它给人更多的想象。口哨与唱歌
不同,无论什么歌,用口哨一吹便牵出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怅惘。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也许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
⑩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
⑪一天,我又一次躺在病床上,窗外的小鸟早已不在,这里病房的窗外看不见绿色的枝条,天空却依旧是蓝天白云。忽然我很想吹口哨,吹一支随着轻风飘远的歌,那个曾经孤独的我,总盼望吹着口哨病就好了。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支歌啊。
⑫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吹口哨”为行文线索,条理清楚。
B.文章叙述了“我”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
C.作者通过叙述吹口哨描述生活,抒发内心的情感。
D.文章描写了童年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下列对文章段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出下文关于吹口哨的回忆。
B.第④段总结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C.第⑩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第⑫段呼应开头,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3】分析第③段中作者的内心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第⑦至⑨自然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家徽
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
一天半夜,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却没发现人。这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兄弟走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这时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来,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水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
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道:“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个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嗑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他醒悟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_______)——放贼——送鱼——(_______)
【2】“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中的“勾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上面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水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哩。”这句话写出了贼人被发现时的___________。
【5】细读文本,你认为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请写出两点,并答出相应的理由。
答:祖父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父还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丑石(节选)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你从第一段开头的两个感叹句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选文的中心句,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他们为什么会脸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地树干上的绿色也褪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1】阅读全文,将主要情节梳理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樱桃树开满花→_____________→被护樱桃树结满果实→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描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写出当时的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
“我”: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用牺牲樱桃树的代价想告诉“我”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编革命文章。
【选文一】_______________
①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伸向远方。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向前走着。
②这时,迎面走来一个老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③我诧异地抬头。他看看我,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出两头,但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我问他:“同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我是军部的,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边说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去由他拿着。
④“咱们得快点走!天黑了,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听了他的话,我快步跟上,但是不一会儿又落了一大段。我满脸焦急,咬着牙关继续走。他看看天,又看看我:“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已经下雨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我犹豫了:________________他不容分说,冒着雨背起我,一步一滑地向前走。
⑤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将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⑥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般,眼泪不住地往下流。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⑦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抬起头,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满怀希望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选文二】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选编文章】同学们初选了上面两篇素材,请你一起品评完善。先读【选文一】。
(1)根据选文一的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图。
(2)发挥想象,请将第④段划线处补充完整,表现“我”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3)文中有多处老红军与“我”的对话。品读语言,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第②段中他“大声嚷”是深知草地摸黑赶路的危险,着急催促我快些行进。
B.第③段他称我“小鬼”是因为我速度太慢掉了队,引起了他的不满。
C.第④段中“这一下他可火了”是因为当时情况紧急,他不想被拖累。
D.第⑤段中他“大声说”是因为他掉进了泥潭,心里很害怕,十分慌张。
(4)对第⑦段画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草地行军的环境恶劣。 B.烘托了当时悲壮的氛围。
C.暗示革命事业尚未成功。 D.体现了草地天气变化多。
(5)同学们给选文一取了几个题目,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记住革命 B.老红军 C.最小的红军 D.雨夜行军
【2】【特约评论】联读选文一和选文二,当好特约评论员。
(1)两篇选文在写作上各具特色,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看法。
【选文一】主要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值得学习。 |
【选文二】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了_______,也写了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
(2)现在这个年代,我们的生活不会忍饥挨饿,也不需要跳崖激战。像选文这样的革命故事还要读吗?结合文章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
15、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火星上非常干燥。火星上氧气含量极少。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庆龄把李燕娥安葬在宋氏陵园。(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感。(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闰土是闰月生的。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漫步句子关。
公象睁开眼睛。
扩句:________
20、句子训练营。(11分)
(1)①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2)②这两句子都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生产。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上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3)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
请把上面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
(4)用温和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温和(表示气候):
温和(表示态度):
21、习作。
你喜欢本单元的故事吗?请你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表达某种情感吧!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