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一读,把句子的意思写下来。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按要求,完成练习。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这句话中“别出心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语游艺厅。请根据提示积累成语。

1)描写人物心情(表现激动):      

2)描写人物外貌(突出):    

 

4、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雨迷_____    __________

 _____大无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影自 _____

5、巧填关联词。

1.孩子(   )不算多——只有两个,(   )她一个寡妇抚养起来也挺不容易的

2.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

3.(   )没有他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   )不会继续白看他的书。

4.(   )父亲和妹妹的话让我感到十分沮丧,(   )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体验。

我们爱你啊,中国(节选)

我们爱你——                    涌动的滚滚春潮,

龙井茶的清香                    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茅台酒的醇美,               

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我们爱你——

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          奋斗书写的史册,

汗水浇灌的硕果

我们爱你——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

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1诗歌第______小节介绍了闻名世界的中国特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小节热情歌颂了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贯穿全文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诗歌的结构,再写一节。

我们爱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

B.白雨/跳珠/乱入船

C.卷地风/来忽吹散

D.望湖楼下/水/如天

【2】下列各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B.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C.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雨珠吹散。

D.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8、课内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____”,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

【2】本诗作者( ),为了突出江南春*,诗人选取了____,红花,绿柳,水乡,酒店,小旗,____,春雨这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

【3】你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字好吗?说明理由。

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1】借助画横线句子,展开想象,你仿佛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的画面。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实在的道具是指_____,虚拟的道具是指_____。读了课文,我知道京剧中“无”胜于“有”的例子还有:_______________

【3】联系选文内容,请你填一填: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_____,或者作为_____的象征。

1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著名景点之一。它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长150多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小下来,对称排列。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

(材料二)

每年在冬至前后,落日光辉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全部十七个桥洞,呈现出壮丽景观,俗称“金光穿洞”。古人在建造桥时掌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呈现“金光穿洞”的奇观。

(材料三)

   颐和园开放时间

  颐和园门票价格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大门:6:30~18:00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大门:7:00~17:00

旺季30元/张

淡季20元/张

 

【1】要去观赏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景,需要重点阅读材料________________

【2】看图,结合材料完成练习。

A.B.C.

①要判断上面哪一幅可能是十七孔桥的图片,需要重点阅读材料________

②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是十七孔桥。根据阅读材料,分条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一)

①春天到了。一切都在成长,露出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桑桑瘦成了骨架。桑桑开始担心自己的病会突然之间让他不能够再看到太阳了!他愿意为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

③这一天,桑桑坐到河边,想让自己好好想一些事情——他必须抓紧时间好好想一些事情。

④一只黄雀站在一根刚刚露了绿芽的柳枝上。那柳枝太细弱了,不能让黄雀站立,几次弯曲下来。黄雀不时地拍着翅膀,以减轻对柳枝的压力。

⑤妹妹柳柳走来了。自从桑桑被宣布有病之后,柳柳变得异常乖巧,并总是不时地望着或跟着桑桑。

⑥桑桑突然想起,一次他要从柳柳手里拿走一根烧熟了的玉米,对她说:“你把玉米给我,过几天,我带你进城去玩。”柳柳望望手中的玉米,有点舍不得。他就向柳柳好好描绘了一通城里的好玩与热闹。柳柳就把玉米给了他。他拿过玉米就啃,还没等把柳柳的玉米啃掉一半,就忘记了自己的诺言。想到这里,桑桑的脸一下子红了。

⑦第二天,桑桑给家中留了一张纸条,带着柳柳离开了家。他要让柳柳看到城。

⑧到达县城时,已是下午三点。那时,桑桑又开始发烧了。他觉得浑身发冷,四肢无力。但他坚持拉着柳柳的手,慢慢地走在大街上。

⑨被春风吹拂着的县城,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迷人。城市的上空,一片纯净的蓝,太阳把城市照得十分明亮。街两旁的垂柳,仿佛飘着一街绿烟。一些细长的枝条飘到街的上空,不时拂着街上行人。满街的自行车,车铃声响成密密的一片。

⑩柳柳有点恐慌,紧紧抓住桑桑的手。桑桑将父亲和其他人给他的那些买东西吃的钱,全都拿了出来,给柳柳买了各式各样的食品和玩具。

桑桑带着柳柳来到城墙下时,已近黄昏。桑桑仰望着这堵高得似乎要碰到天的城墙,下定了决心。他要带着柳柳沿着台阶登上城墙顶上看风景,但柳柳走不动了。他蹲下来,对她说:“哥哥背你上去。”柳柳不肯。但桑桑硬把柳柳拉到背上。他吃力地背起柳柳,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爬上去……

(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有改动)

【1】短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件事发生在______(什么季节),文中第①、第______、第______自然段进行了环境描写。

【3】“想到这里,桑桑的脸一下子红了。”这是因为(   

A.桑桑感到身体不舒服,又开始发烧了。

B.桑桑因为骗了妹妹的玉米而觉得非常内疚。

C.桑桑为自己的病给全家带来痛苦而难受。

D.好不容易骗来玉米,桑桑激动得红了脸。

【4】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①自然段写春天的活力与生机,反衬出重病中桑桑的悲凉。   ______

(2)第③自然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桑桑害怕、无所适从的心情。   _____

(3)第⑨自然段写县城春意盎然,热闹又温馨,这里的环境描写既能让人为兄妹俩高兴,又会让人感到有些心酸。   ______

【5】从文中,你读出柳柳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简要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并回答问题  

我不能忘掉祖国

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她是一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计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就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有多少仁(rén)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tǒnɡ……”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思考——( ) 立即——( )  震憾——( )

反义词:

苏醒——( ) 马虎——( )  贫瘠——( )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不以为然:

交口称赞:

(3)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时谁?又藏(cáng zàng)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jǐ gěi)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kōng kóng)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jīn jìn)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选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________(cáng  zàng)在       ________(jǐ  gěi)了

________(kōng  kóng)虚       不禁________(jīn  jìn)

2文中运用了大量叠词,仿例子写词。

匆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涔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中找出排比句划上横线,然后也仿写一句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句你最熟悉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全文是他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____________ 同志的会议上所做的演讲。

【2】选文第一句话与第二、三句话的关系是(      

A.先因后果

B.并列关系

C.先概括后具体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固”的意思是______,“或”的意思是_______。“泰山”比喻________,“鸿毛”比喻________

【4】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上(_______)死得比泰山还重,(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填序号)

①戚继光           ②汪精卫        ③秦桧        ④李大钊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读下面的短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饱经风霜的手       饱经风霜的老屋        饱经风霜的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变句型

1.改反问句

(1)像张思德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2)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2.改陈述句。

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3.照例子,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的时候,                 ;

       的时候,                 。

4.续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5.改双重否定句。

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6.缩句。

(1)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7.扩句。

(1)它被发掘出来了。

                    

(2)他睡熟了。

                    

8.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

                    

17、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用带点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仿写句子)

如果,你是___________,我乐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比喻句补充完整)

(3)报告厅内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国像天空,我们就像天空里的小鸟;祖国像_____________,我们就像_________________。(续写句子)

19、 改成比喻句

晨雾飘浮在黄海滩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改为陈述句)

 

2.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改为转述句)

 

3.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改为字句)

 

4.我一刻时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唉!真倒霉!”“呀!好幸运!”请你从这两个感受中选择一个完成一篇习作。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把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变化也写清。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