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成语接龙。

____________河 河____________下 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犯 犯____________乱 乱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妻 妻____________少 少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1)面对别人的冷(  )(  ),他依然坚持试验。

(2)在妈妈的(  )心照料下,我的病好得很快。

(3)烈火在邱少云身边熊熊(  )烧,我却无(  )(  )

(4)我们都是(  )黄子孙,我们是自强不(  )的民族。

 

3、解释古文《嗟来之食》中的字

① 黔敖为食于路 ____________ ② 以待饿者而____________

③ 嗟,来____________ ④ 予不食嗟来之食 ____________

⑤ 以至于____________ ⑥ 可____________

⑦ 其____________ ⑧ 敖左____________

⑨ 右____________不食而死。 ____________

4、要想又快又好地复述课文,就要把握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用下列四字词语来概括主要内容:相依为命____________老牛诀别___________携子追赶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zhǎn lǎn tōng xiāo jiǎo huo wàn bù dé y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ì mò zhà lán gé jué yān zhī fēi f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赏析。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解释:章:______________     零:_______________

【2】诗句的大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句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表达主人公____________的情感。

8、古诗鉴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歌中的“咬”字,把竹拟人化,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

B.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深山里的竹子。(石头缝)

C.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的赞美。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理解。

孩子,请你搬走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身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

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门出去。

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不恭和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孩子,你已经25岁,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日益老去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承担一个成人该担责的责任?

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来找妈妈。5岁的时候,你要妈妈帮你整理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来给你;15岁的时候,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的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的时候,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都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多么糟糕,多寄些营养品?今年25岁的你,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里,很骄傲地说,我爸妈早已给我准备好了买房的钱,我即便不怎么奋斗,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宽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我习惯了听你的吩咐,只以为,对你的每一滴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你已壮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你的细心照料。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饭,又对常将女友带回家来久住,让依然工作的我,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样的境况,终于让我连一丝的微笑,都无法挤出。我发现,这样苦掉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懒惰,愈是潜滋暗长,无沿无边。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有一次开玩笑,我说妈妈或许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了,说,那怎么行,将来谁给我们洗衣做饭,谁给我们照料孩子?当时的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原来当我们老掉,依然要为你继续操劳,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不是养育了一只日渐丰满有力的雄鹰,而是养了一只寄居的虫子,它要将滋养了它的鲜嫩的骨头,一直啃到干枯腐朽,再无营养。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前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妈妈已经将兼职的工作辞掉,我不能为了你的幸福,而将自己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交给继续为你挣钱买房的苦痛。也请你,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孩子,妈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对那些将父母啃到疲惫的往昔感到愧疚。且让我们,彼此原谅,彼此放手。

1你怎样理解文中加点的残忍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妈妈请你搬走的决定,会怎样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槐花飘香》,完成下面的题目。

槐花飘香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背靠着吃饭的那棵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伯父一身白褂,一如那芬芳的槐花,在田间守着日子,清净、笃定,仿佛农人的田间,就是槐花的田间。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申琳,有删改)

【1】下面对句中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孩子从枝上捋”这个“捋”,虽然不知道读音,但从字的形体,并联系上下文可以猜测它的意思是指用书把槐花从枝条上弄下来。

B.“近在咫尺”中的“咫尺”,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知道它是指距离很近的意思。

C.“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句中的“狼吞虎咽”,只是表明了孩子们很饿很馋。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几个比喻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这里的“风车”指的是孩子们的书包或是外套。

B.“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作者将槐花比作雪花,写出了孩子们收获槐花时的快乐。

C.“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是指农家人吃饭时放在院子里的小木桌。

【3】下面对文中句子和语段品析不恰当一项是(     

A.“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这个句子通过描写孩子们的动作和语言,生动而又真切地写出了他们希望母亲早点做好槐花蒸菜,能早点吃到蒸菜的急切心理。

B.文中写父亲与孩子们背靠槐树吃槐花蒸菜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人吃槐花蒸菜时的享受和满足,表现了家人对槐花的喜爱。

C.文中画横线的语段,从内容上来说是多余的,因为它与槐花的清香,槐花的快乐毫无联系。

【4】作者围绕“槐花香”回忆了三个方面的往事,请用文中的词语简要地概括。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5】想象表达:在那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下,儿时的我们还会有那些值得回忆的乐事?请用三个结构类似的语句进行简要地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尾都写到由槐花产生的心绪和联想,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法,简洁、自然。

B.“槐花香,香在枝头”、“槐花香,香在嘴里”、“槐花香,香在田间”,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三个句子,它能帮助我们很快地理解文章内容。

C.作者以“槐花香”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伤。

11、2角5分的奖励

我家附近有一个熟肉铺,有时我到铺里买些烤猪肉之类的食品,带回家当午饭。

我从来不用铺子里给的纸盒和塑料袋,而总是拿着一个方塑料盒去买食品,这样回到家后也省得再把盒子里的食品腾到碟子里。

一天,我让老板娘给我割了一块肉。她微笑着对我说:七块两毛五。当我拿出钱包取钱时,她用赞许的语气说:给七块钱吧!两毛五就算了。我想鼓励人们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也真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你这样。像学生得到校长的表扬一样,我高兴得发狂。并且我得到了一份小小的环境保护奖——她给了我两角五分的折扣。

你可能会说:两角五分算得了什么!可是我却很激动。回到家后,我就忍不住向人们夸耀我得到的这份奖金。我先给在国外的儿子通了电话,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我又向别人讲了又讲。家人对我的行为都迷惑不解。是啊,两角五分的奖金有什么特别呢?

政治家总是在讲热爱祖国,在我看来,热爱祖国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热爱的具体体现是:节约能源、减少生活垃圾、不污染环境。

在我们所有污染环境的罪过中,最容易避免的就是塑料袋。我小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带着手工编制的竹篓到集市上买东西,豆腐和猪肉都包在绿色的荷叶里,它们最后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我还记得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几句诗,这几句诗是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教给他们的。

让我们用肥大的荷叶/包裹起皎洁的月光带回家/把它夹在一本唐诗书里/压得平平展展,像思念亲爱的人那样

真的,用来做包装的荷叶是多么美啊!我们还用竹叶来包米饭团。有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山民们用中空的竹筒盛装米饭。

可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塑料袋和过去用的包装物是多么的不同啊!这也是我上集市时总带着塑料盒的原因。当然,保护环境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便,但是这些不便不过是我们热爱祖国所付出的代价而已!常常有卖主问我为什么不要塑料袋时,旁边的人会代我解释:她要保护环境!

我对他们的理解表示衷心的感谢。还有那两角五分的奖金,在我一生获得的奖金中,它是最宝贵的一次!

(1)按要求写词语。(2分)

写近义词:赞许—— )夸耀——

写反义词:增强—— )保护——

(2)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2分)

算:A 作罢,不再计较 B计算数目 C当作、认作,值

给7块钱吧!2角5分就算了。(

你可能会说:2角5分算得了什么?(

腾:A奔跑或跳跃 B空出来,挪移 C升到空中

省得再把盒子里的食品腾到碟子里。(

万马奔腾。(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含义,完成填空或画线题。(4分)

这2角5分是对我这样做的奖赏,是对我具有_____________意识的肯定。

可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塑料袋和过去用的包装物是多么不同啊!过去用的包装物在短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用它们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作者至今还记得并在文中引用余光中的诗,表达了她对过去那些包装物的_____________感情。

(4)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怎样的意愿?请用   画出原文中的语句。(2分)

 

12、快乐阅读,我能行: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 它四肢灵活, 行动敏捷. 玲珑的小面孔上, 镶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 一身灰褐色的毛, 光滑得好像擦过油. 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 显得格外漂亮.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

2把这段话分为两层,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述小松鼠的美丽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风光。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    ”画出来。

【3】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用“    ”画出来。

【4】最后一句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曾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问候。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着。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又针对《新闻晨报》曾报道的“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中删去8篇古诗”的新闻,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无疑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的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都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三)

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网友溪山: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是只会说:“哇,好酷哟,中国真美啊。”而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网友mupeng: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着爸妈去湖边玩,小舟在荷叶间穿过,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北风凛冽,天空阴沉,到了家,围着炉子取暖,知道了什么是“红泥小火炉”……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

(选文有删改)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为完成“讲名人与经典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_______

(2)材料二中画“________”句子的意思是外语学好了就能提高母语水平。_______

2材料二中主要谈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3结合语境,下面几句诗填到材料三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老树呈秋色

b.红泥小火炉

c.接天莲叶无穷碧

4在“小学生该不该背诵古典诗文”的辩论会上,假如你是正方代表,请参照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三条理由。要求:用一段话写,先总说观点,再逐条简要说明理由,注意分号的正确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改句子

(1)梅兰芳先生被人们看作是东方艺术美的一个典型代表。

改为把字句;  

(2)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成真理。

改为被字句:

(3)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用上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16、按要求写句子。

1、 风停了,山中的一切变得非常幽静。(改为拟人手法)

 

2、在他们听来,我拉的小夜曲最难听。(改为比喻手法)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改为反问句)

2.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改为肯定句)

3.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改为字句)

4.黄继光对指导员说:请你把任务交给我。(改为转述句)

5.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改为陈述句)

6.天还在下雨。你别想出去玩。(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书装进书包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下列句子。

(1)她大眼瞪着 很委屈地说 别羞 大姐姐 我也是女孩儿(给句子加上标点)

(2)他的小嘴撅起来。(改为比喻句)

   

(3)火辣辣的太阳晒红了高粱,蒸黄了枫叶,烤焦了盘山公路。(仿写排比句)

   

(4)啊,真是菊花茶,甜甜的,带着一股花的馨香。

(改为感叹句)  

(5)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改成第三人称)  

(6)把原句改成下面的句子行吗?为什么?

原话:该要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要的钱,一分不许多。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5 分钱。

改后: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5 分钱。

   

 

20、如果你们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委屈的时候,我们渴望父母的理解;受挫的时候,我们渴望师长的鼓励;伤心的时候,我们渴望朋友的安慰……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篇习作。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一两件事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