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它的脸上添上“ ”的表情。
A. 哭 B. 笑 C. 怒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炎帝之少女( )
A.小女儿
B.年轻女子
【2】溺而不返( )
A.沉迷不悟
B.溺水
【3】故为精卫( )
A.故意,有意
B.原因
C.因此
【4】常衔西山之木石( )
A.存在心里
B.用嘴含
C.相连接
3、下列成语都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的一项是( )
A.囊萤夜读 闻鸡起舞 草船借箭
B.程门立雪 专心致志 神机妙算
C.废寝忘食 郑人买履 邯郸学步
D.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铁杵成针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里的“她”指的是( )
A.梅花
B.荷花
C.菊花
D.桃花
5、形容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或者第一次出现的事,可以用“( )”这个词语。
A.打头阵
B.破天荒
C.占上风
6、下列句子中,与“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表达相同语气的一项是( )
A.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B.那它们会不会是藏在树叶下面?
C.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D.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7、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甜蜜 闪烁
B.虎珀 奢侈
C.祥细 蜿蜓
D.交叉 不解之迷
8、比一比,再组词。
愉( ) 抄( ) 坑( ) 缓( )
偷( ) 钞( ) 抗( ) 暖( )
9、自学古诗,回答问题。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诗中表示“秋天”的词语是什么?(在括号内打“√”)
九月( ) 初三( ) 半江瑟瑟( )
【2】诗中写了四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中作者把_____比作_____,因为它们的形状都是_______,把_____比作_____,因为它们的形状都是_____。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心情。
10、课外阅读。
母爱无言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行李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将这根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么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的。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带来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籽。葵花籽已经炒熟,老母亲全磕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籽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葵花籽。嗑好的葵花籽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自己没有舍得吃一粒。十多斤葵花籽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了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葵花籽,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一位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1】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1)衣服破烂不堪。( )
(2)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
【2】本文讲了哪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
________
【3】儿子珍藏裤腰带实际上珍藏的是_____。
【4】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
【5】那位经常抱怨母亲的人听了这两个故事,为何“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_______
11、课外阅读。
春潮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屋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海。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了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1】与《三月桃花水》中的水的轻柔、平静相比,春潮的特点是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画线句子中“大江复活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水滴”船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鲸。其中,最大的蓝鲸身长约30米,体重可达180多吨,相当于30多头大象的重量。
谁能想到如此庞大的鲸竟是海洋中的游泳健将呢?“海上霸王”虎鲸,每小时可游55千米;上百吨的抹香鲸还是海洋中的潜水冠军呢!另外,鲸还有这样一些本领:能从静止不动,立即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这些本领,是一般的舰艇都望尘莫及的。
鲸的体形特殊:硕大的头部,急速收缩的尾部,前肢变成了鳍,后肢已经退化,整个身体像一颗拉长的“水滴”。这种体形能大大减小水的阻力,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舰船设计师们由鲸的体形联想到船舶,设计了多种水滴似的鲸形船。以往的一些客轮、货轮的水下部分都是刀形,现在都改成了鲸形,因而加快了航速。
原先有的核潜艇是雪茄形的,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滴形的现代化核潜艇。与雪茄形的核潜艇相比,水滴形的核潜艇所受的水的阻力减小了很多,再加上核动力装置,在水下航行时,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根据文章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B.鲸是鱼类的一种。
C.鲸有虎鲸、抹香鲸等种类。
D.鲸的体形能大大减小水的阻力,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2】“这些本领,是一般的舰艇都望尘莫及的。”“这些本领”不包含 ( )
A.每小时可游55千米。
B.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C.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
D.能从静止不动,立即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再举出两个人们从动物身上获得启发有所发明创造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请停止枪声
①苏联红军攻进了柏林,德军拼死挣扎(zhá zhā),与红军展开了(激烈 猛烈)的巷战。突然,从废墟中传来孩子的哭声,是个德国小孩。此时,小孩随时可能丧命。这时,苏军士兵奥沙洛夫不顾战友们的劝说,站起来(径直笔直)朝小孩走去,战友们只好停止射击,把所有火力对准奥沙洛夫的前方,准备火力接应。没想到的是,街道那边的德军突然停止了射击。奥沙洛夫安静地走到了小孩的身边,把小孩抱起来,朝街道边的一个安全掩(yān yǎn)体走去。此时,一位随军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当奥沙洛夫把小孩抱进掩体,并把小孩放下时,双方的枪声再次响起,奥沙洛夫随后被一发子弹击中,被送进了战地医院。
②第二天,奥沙洛夫解救小孩的全套照片被印在传单上。许多柏林市民看到了传单,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许多化装成平民的纳粹士兵也交出了武器。奥沙洛夫成了大英雄。当记者问奥沙洛夫为什么敢在枪林弹(tán dàn)雨中站起来时。奥沙洛夫回答说:“_____,会让枪声停止。”然后,他流着泪讲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③那一年,德军进攻莫斯科,同样遭到了苏联人民的(顽强 坚强)抵抗。在一条小巷里,几个德国士兵正举着枪小心地向前推进。突然前方传来狗叫声。一只小狗正蹲在一个受伤的少年身旁,轻轻地舔(tiǎn tián)着他的脸,然后它转过身,看着几个德国士兵,冲着他们发出急切的呜呜声,然后再转过去舔少年的脸。少年惊恐地看着几个德国士兵,用手指了指小狗,然后又摆摆手。德国士兵明白,少年是在(乞求 请求)他们不要杀小狗。小狗依然不停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舔几下少年,然后再摇着尾巴向德国士兵发出呜呜声,德国士兵也明白,小狗是在乞求他们救救它的主人。几个德国士兵沉默了许久,然后绕过少年和小狗向前方走去……那个少年正是奥沙洛夫。
【1】用“√”选出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2】用“/”画掉文中括号里不恰当拼音。
【3】当奥沙洛夫救小孩时,德军也停止了射击,是因为( )
A.领导下令暂时停火。
B.他们想放下武器,与奥沙洛夫一起救助这个可怜的德国小孩。
C.奥沙洛夫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德国小孩,他们也被感动了,他们不忍心再奥沙洛夫救孩子 时去伤害他。
【4】读一读,填一填。
(1)短文第①段中,苏军士兵奥沙洛夫不顾战友的劝说从废墟中救下了________。
(2)短文第③段中,几个德国士兵被人和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所感动,没有对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开枪。
【5】在短文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入一个字,最恰当的是( )
A.恨
B.情
C.爱
【6】奥沙罗夫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回答问题。
①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②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③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偏见:__________________
(2)潜心: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梳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结果。
【3】读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请作批注。
【4】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
15、精彩赏析。
(1)“只要给我一点点阳光雨露,我就生活得幸福美好”说明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说明小草________________。用我们学过的诗句来赞颂这种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4处错误)。
星期天,爸爸妈妈代我去铁山公园游玩。公园里各色各样的红花都开了,红的像火,白的像雪。蝴蝶、蜜蜂在花中飞舞。看到这生龙活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说:“多么迷人的春*啊!”
17、修改病句。
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完成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期天,我步行走到凤凰广场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喝了杯开水以后,我全身才感到有点暖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下列病句。
1.班队课上,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发扬并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清清楚楚若隐若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见五颜六色的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件事能注意详略,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生活是个万花筒,丰富而多彩。一次野炊、一个游戏、一次公益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你难忘的经历。请以“ 吸引了我”为题,具体写一写吸引你的事情。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要写出被吸引的原因。(2)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