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积累填空。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秋天叶儿红,____________四季披绿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天空 ( )的阳光 ( )的田野
( )地跑 ( )地笑 ( )地说
3、把词语补充完整。
( )弓之( ) 冰( )雪( ) ( )( )乐业
( )风( )雨 ( )言( )语 ( )清( )秀
4、组词。
话(______) 样(______) 令(______) 汽(______)
活(______) 洋(______) 玲(______) 气(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wēn nuǎn shāo kǎo yóu dì yóu xì
( ) ( ) ( ) ( )
zhuāng bàn bì lǜ liú xīn qián cái
( ) ( ) ( ) ( )
6、我是小小书法家。
rónɡ yì hù xiānɡ tuī ɡuǎnɡ jiǎ ɡǔ
hàn zì yǔ wén biāo diǎn sònɡ dài
7、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1.《坐井观天》中,小鸟是对的,天不是像井口那么大,而是无边无际的。(___)
2.在《我要的是葫芦》中,小葫芦因为叶子上的蚜虫太多了,最后慢死了。(___)
3.在《大禹治水》中,洪水最后依然没有被治好,百姓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___)
8、对的画“√”,错的画“×”。
1.日月潭、黄山、庐山都是台湾的风景区。(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
3.香港的日月潭很美。( )
4.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
9、判断题
1.一位老教授见三毛拾到钱还给他,就给三毛买了一身新衣服。(___)
2.好心的花匠给了三毛一碗水喝。(____)
3.放学了,三毛和小男孩每人吃着一根冰棍回家了。(____)
4.三毛看着电影《苦儿流浪记》,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____)
5.三毛骑着儿童滑板车把报纸全部卖掉了。(____)
6.为了生存,三毛乞讨、帮人推车、卖自己、当过报童、为别人打过扇子、擦过鞋子、学过拉车、做过学徒、捡过烟蒂、跟着师傅卖艺,样样肯干。(____)
7.在三轮车夫家,三毛睡在三轮车上。(_______)
8.为了穷得清白,三毛把衣服扔向了爷叔,决定不偷东西。(______)
10、根据课文内容判对“√”错“×”。
【1】《玲玲的画》一文中,玲玲的画最后没能改好,因此错过了评奖。(______)
【2】朱德同志发现他的扁担被藏以后,就在新扁担上刻了字。(______)
【3】风娃娃来到广场上,帮孩子们吹风筝,孩子们都很开心、很感谢他。(______)
11、阅读。
鸡妈妈的新房
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
鹅大哥说:“房子造得不错,如果在墙上开个窗就更好了。”鸡妈妈听了,很不高兴。
夏天到了,鸡妈妈的房子里又闷又热。鸡娃娃都生病了,鸡妈妈这才想到鹅大哥的建议,她赶紧在墙上开了个窗。清新的空气进来了,屋里凉快多了,鸡娃娃的病也慢慢好了。鸡妈妈很高兴,她想,以后一定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狐狸对鸡妈妈说:"你家的窗子再开大一点儿就更好了。"
鸡妈妈听了狐狸的话,就把窗子开得大大的。
一天,鸡妈妈从外面回到家,发现少了一只鸡娃娃,她到处找也没找到。忽然,她在窗台上发现了狐狸的脚印。鸡妈妈一下子明白了,自己上了狐狸的当。原来,不是谁的意见都得听。她赶紧把窗子改小。从此,鸡娃娃再也没少过。
【1】请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最后一个自然段有______句话。
【3】鹅大哥和狐狸都对鸡妈妈的新房子提了建议?请你用“ ”画出来。
【4】丢失的鸡娃娃哪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谁的意见都不能听
B.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C.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D.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分析再决定是否听取
【6】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这学期在“快乐读书吧”读过的其他故事书,比如《小鲤鱼跳__________》 《一只想飞的________》。
12、课内阅读《狐狸分奶酪》,回答问题。
于是,狐狸在那半块上又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点儿。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
“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
【1】从语段中找出加点词语,并写出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狐狸是怎么分奶酪的呢?找出相关句子画上“ ”。
【3】狐狸为什么把奶酪吃光了?( )
A.为了公平分奶酪,让小熊哥儿俩不拌嘴。
B.表面上是为了分得公平,实际上是想趁机吃光奶酪。
【4】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上“√”。(多选)
狡猾( ) 善辩( ) 善良( )
13、不懂就问
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读了几遍,很快又背下来了。但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鸭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用“_____”在文中画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
【2】本文可分为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写出每段的段意。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14、读片段,完成练习。
荷叶上( )一只大青蛙,( )碧绿的衣裳、( )雪白的肚皮,( )一对大眼睛。
他们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叶上。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填序号)
①披着 ②蹲着 ③鼓着 ④露着 ⑤蹬 ⑥蹦 ⑦跳
【2】用“___”画出描写青蛙外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青蛙动作的句子。
15、我会读,我会答。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妈妈睡了》节选)
【1】“额”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部,再查____画,读音是___,请再组一个词语:______。
【2】照样子,写一写。
例:(乌黑)的头发 ______的头发 ______的头发
例:微微(渗出汗珠) 微微______ 微微______
【3】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
【4】读一读选段中的第二句话,用加点词语“那么”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在选文中画出一个拟人句。
【6】你看过妈妈睡觉的样子吗?写一写吧。(提示:可以模仿这一段话来写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能说会道。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看到一个小妹妹走着走着突然跌倒了。于是,你便跑过去把她扶起来。这时,正好有一位阿姨走过来,生气地对你说:“你怎么把我的孩子碰倒了?”这时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爱阅读。
这学期,我读了很多课外儿童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_____》,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写句子。
例:妈妈把礼物分成两份。 礼物被妈妈分成两份。
(1)我把书包收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阵大风把树枝刮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做一做,写一写。
核桃壳小乌龟
(一)制作材料和工具:剪刀、挂历纸、胶水、彩笔、核桃。
(二)制作方法:
(1)将核桃从中间小心劈开,分为两半,取完整无损的一半。
(2)取旧挂历纸剪乌龟的头、脚、尾及身体,身体的大小以刚好放入核桃壳为宜。
(3)按虚线将头对折后用胶水贴牢。
(4)将核桃壳粘在身体上,画上眼睛,小乌龟就做好了。
20、看图写话。
提示:图上是什么地方?
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