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龙江伊春初二下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

B.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

C.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D.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常用“汗青”“桑梓”“婵娟”“襁褓”来指史书、家乡、月亮和不满周岁的孩子。

B. 《蒹葭》《关雎》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有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陆游、范仲淹。

D. “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是指泰山。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深夜,小强一人走在黑暗的巷子里,自言自语道:“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 “因一点事耽搁,我来晚了。”张华一边擦汗一边对等候多时的朋友说:“还请见谅。”

C. 小马提醒小红:“过马路不要玩手机,太危险啦!”小红回应道:“多管闲事!”

D. 公交车上小雪冲着身边的小伙子吼道:“不要再挤了,我都要被挤成罐头里的沙丁鱼了。”

4、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明写游鱼暗写潭水清澈,笔法妙极。

C.《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一)诗歌鉴赏。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③钓舟:指行舟。

1前两句诗运用了______写作手法,写出了“水”“天”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音乐家,再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

B.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做人第一,学问第一,真理第一。

C.傅雷建议儿子读《矛盾论》和《实践论》,从中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加强理智和分析能力。

D.傅雷教导儿子“恩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也不够味儿;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兴趣”时,是以听贝多芬的音乐为例子。

(2)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我做父亲的一项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工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回过来说,我过去对你的低估,在某些方面也许对你有不良的影响,但有一点至少是对你有极大帮助的。

结合原著谈谈“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具体指什么事情?傅雷认为“但有一点至少是对你有极大帮助的”指哪一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①抄写,是过去的人读书的基本方式之一。明代文学家张溥,他就有边抄边读的习惯,常常反复抄写六七次,不真正弄懂不罢休,他给书房取名叫“七录斋”,正是突出了这个习惯和方式。

②尽管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去抄书了,可是抄写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现在仍然有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德国现代思想家瓦尔特在一本名叫《单向街》的书里,专门谈过中国的抄书方式,他很耐心地说道:一条乡村道路具有的力量,你徒步在上边行走和乘飞机飞过它的上空,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地,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坐在飞机上的人,只能看到路是怎样穿过原野伸向天边的,而徒步跋涉的人则能体会到距离的长短、道路的坎坷和景致的千变万化。他可以自由伸展视野,仔细眺望道路的每一个转弯,犹如一个将军在前线率兵布阵。一个人专心致志誊抄一本书时,他的灵魂会深受感动。

③任何发达的交通工具都不能代替行走。今天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汽车、动车或者飞机,但无论如何,步行是无法废除的,而且有的时候,步行甚至是最合适的。

④和抄写一样,背诵也面临着现代的挑战。清代的大学者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连十三经的“注”也能背诵。著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感慨说,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大可能了。人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下去,我们不可能把精力仅仅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选择少数重要的经典或篇章,反复阅读或者抄写,乃至能够背诵,仍然是必要的。

⑤可是,我们不是要反对死记硬背吗?

⑥这里要做一个区分。在学校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内容。这里面,有一部分东西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别的意义,考试完了也就可以扔到脑后,对这些东西的死记硬背是越少越好。但是一些经典或重要的篇章,其意义却是长久的,我们基本的知识构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都离不开它们,熟读乃至背诵它们,是为了从中汲取更多、更好、更持久有用的人生养料。而且,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并不就是排斥理解的过程,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发生了、加深了,渗透和影响发生了、加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⑦确实,背诵和抄写都是挺笨的老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可是,即使是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有的时候,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笨拙的精神依然是最好的精神。

1关于抄写,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专心抄写,都是人们读书的基本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B.张溥通过反复抄书的方式逐步深入理解所读之书,终有所成。

C.抄书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是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有效果。

D.第三段的写作意图是强调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步行是不可替代的。

2关于背诵,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加深理解、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B.作者反对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因为这种笨拙的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

C.一些关系到良好人文素养形成的经典作品和重要篇章还是有必要熟读甚至背诵的。

D.背诵虽然是古老而又笨拙的读书方法,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作文

我们应该都有过出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

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