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已经 ,对这一制度每一项改革都会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②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 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③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 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A. 积羽沉舟 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B. 积重难返 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C. 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积重难返
D. 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积羽沉舟
2、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 。
①“朝闻道夕可死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灵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 ①④⑤②⑥③ B. ①④⑤②③⑥ C. ⑤②③①⑥④ D. ⑤②①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超市占地面积很大,管理规范,货物排列得井井有条,让顾客一进门就了如指掌,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②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③他兼善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而最为精妙者,当推行、草二体。其行、草书,既传古意,又能独辟蹊径。故其下笔遒劲有力,气脉通灵。
④你对用户越了解,越容易掌握他们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及有什么需求。这样就不用你再找选题了,选题会锲而不舍地跑到你的脑子里。
⑤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⑥闽籍侨胞中有许多“四有人士”,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士。尤其在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地位是说一不二的。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B.这个家族原本已走向没落,但新任族长排除万难,带领族人不懈努力,几十年间财富厝火积薪般累积,如今已富甲一方。
C.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D.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5、下列加粗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行李之往来
C. 沛公居山东时
D.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成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D.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 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 随同清室一同人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3】以下对于文章相关白然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第②自然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 在第③自然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是为了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 在第④自然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D. 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7、根据提示,填写名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明月出天山,_______________。(李白《关山月》)
(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斜阳草树,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颜渊》
(8)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___。 《学而》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述而》
(10)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想当年,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声衬静,写乡村宁静和谐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往今来,奔流不息、浩浩汤汤的江水引发了众多诗人的诗情。面对江水,曹操对酒当歌,表达“周公吐哺,_________”的豪情壮志;苏轼看到“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的江景,发出“江山如画”的由衷赞叹;毛泽东则以“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禽鸟作比,劝说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借美女被众女造谣中伤比喻自己有政治才华却被诬告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描写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静女“____________”,让男子独自徘徊。
(2)荀子《劝学》中写到蚯蚓因为用心专一故能“____________,下饮黄泉”;而螃蟹因为浮躁沦落到“____________”的境地。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模拟士大夫的口吻,写出他们耻于相师的心理原因。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故国宫殿的追忆,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5)秦观《鹊桥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云归鸟飞逝千里、片刻即归,与我长期滞留、不得归家形成鲜明对比。
B.黄昏时分夕阳照耀秋山,秋山红如火烧,这景象衬托了羁旅愁思的情绪。
C.临水不敢照只因为容颜憔悴,让人想到游子漂泊天涯、辛酸悲苦的形象。
D.这首唐诗语言洗练,虽无一字言情,但写景状物处处都表现了心中惆怅。
【2】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标题中“怅”的内涵。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赵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梁①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辛垣衍曰:“吾闻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鲁仲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事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②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笑曰:“民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遂辞平原君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梁:魏国都城大梁。②醢(hǎi):肉酱。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B.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C.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D.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将军,原籍不在该国而在该国为将,故称客将军。
B.平原君即为赵国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也就是史家所谓的“战国四公子”。
C.脯,肉干,这里指一种古代的酷刑,做成肉干。
D.《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鲁仲连是一个热爱祖国、见义能为、有谋略、镇定沉着、不慕名利的辩士。
B.虽然魏安釐王双管齐下,一方面派将军晋鄙领兵前往救赵,一方面又派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但是他不是真心想要帮赵国。
C.鲁仲连用“纣王害三公”的事例,说明面对霸权,是没有理可说的,妥协软弱不能换来安稳,反而更易招祸。
D.鲁仲连通过想象秦王称帝后,对诸侯及其大臣的政策,对辛垣衍晓之以理,激之以情,最后说服了辛垣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鲁仲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②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事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14、请以“有志者事竟成”或者“有志者事未必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以上两题目任选一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8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