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玉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一个人的思想、胸怀。

④宽恕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恕,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④③②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④②①⑤③

D.①②⑤④③

2、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

A. 五亩之宅,之以桑   B. 五十者可以帛矣   C. 然而不   D. 庠序之教

 

3、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4、下列“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高余冠岌岌兮 ②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③纵一苇所如 ④悟言一室内   ⑤月出于东山

⑥凌万顷茫然 ⑦倚歌而和   ⑧不知东方既白

A.①⑥/②⑧/③/④⑤/⑦ B.①⑧/③⑥/②④⑤/⑦

C.①④⑤/②/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⑧/③/④⑥/⑦

5、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①高余冠之岌岌兮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A.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C.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D.①悔相道之不察兮 ②当其欣于所遇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更值得称道的是,《红楼梦》没有停留在琐屑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而是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它对我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更表现在它对传统诗学理想的汲取。用脂评的话说,就是“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例如林黛玉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情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黛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

B.宝钗到宝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

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

D.倚床栏杆、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既有诗歌的意境,也有绘画的美感。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

B.“颦儿才貌世应稀”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体现了《红楼梦》的浓郁的诗意。

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它们与《红楼梦》形成了鲜明对比。

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3】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4】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填空题。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____________》)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苏轼《赤壁赋》中表达客人吹洞箫的艺术效果的两句是:“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

(7)荀子《劝学》中强调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注重广泛学习、勤于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职能是:“师者,____________。”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两句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熊和龙的叫声展现离奇险怪之景,让人觉得惊心动魄。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3)荀子《劝学》中用蟹借穴而居来比喻说明学习者用心浮躁的一句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上天要将重任交给一个人时,会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练,文中表明上天磨练人的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粗缯大布”指出友人董传的外貌特征,“囊空不办”指出他生活贫困。

B.董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业有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C.董传厌恶了陪伴老儒烹瓠叶的日子,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玩。

D.“寻春马”暗用《登科后》的典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诗歌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忧,哀毁骨立。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嘉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诏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迁度支郎中。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皆切于边要。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忠信以厚俗,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 “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C. “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 “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B. 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 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又把义役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

D. 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2)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