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关于《哦,香雪》,对香雪换铅笔盒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

B.铅笔盒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 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

C.香雪对铅笔盒的向往,就是对文明的向往,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前进,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意义。

D.香雪执意要换回铅笔盒的原因是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热爱学习。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切个人拥有的财产,是合法取得, ②  应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非法侵犯和剥夺。一切产权的变动、限制和剥夺, ③  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定方式来完成。 ④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确需征收征用公民或法人的财产,应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和支付公平合理的补偿,应当赋予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

A. A   B. B   C. C   D. D

 

3、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大王来何操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新时期的大学生风华正茂,不应只驻足象牙塔,读圣贤书,更应有天地之情怀,家国之担当。

②退伍军人吕保民面对持刀歹徒毫无畏惧,虽身中五刀,仍忍着切齿拊心的剧痛,追赶歹徒。

③张爱玲从小就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桀骜不驯的她实际是极其孤独与落寞的。

④令人期待的发布会开始了,首先走向发言席的是一位短小精悍的老者,他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⑤五千年岁月沧桑,那些叱咤风云、气势磅礴的文学作品一直震撼着我们,促我们奋然向前。

⑥在复杂多变地国际形势下,他仍对未来踌躇满志,充满信心。这让我们心生敬意,感慨良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④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名篇《项链》是一曲咏叹小人物人生命运的悲歌。

B.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范爱农》选自《彷徨》。

C. 《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在文学创作上以散文为最高成就,北宋文坛的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我们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就是他的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渡人

汪破窑

当我和杨五子一家告别时,雪就下来了。

杨五子过完年要去深圳打工,还没到寒假他已经不来学校了。春节过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校里的学生在慢慢减少,我班上也有几个突然就不来了的。打工的娃儿总是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天花乱坠,往往他们回来一趟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莫名辍学。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

工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做,话总是绕来绕去地说,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他们一家好像都没有听进去。气氛有点僵。

到晚饭时间了,我不得不走了。

天昏昏沉沉的,要知道会下雪,我该早一点走。也不知老刘还在不在?我心里不觉有一些忐忑,现在我只能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往河边走了。

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鼻孔里嘴巴里出的热气像一团白雾。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了。

终于上了大堤。汉江河水很安静,雪落在水里,旋即融入水中,没有了影儿。河沿的浅水处残存了一点儿雪,我知道,明早河边的水会结上一层冰。

老刘哎,老刘!

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天没亮就起身,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镇上,坐着镇上的中巴车绕大圈子,过桥,到城里,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夏季的汉江河,最受孩子们喜爱,他们整天浸泡在河水里消暑,有些水性好的孩子会手举着书包衣服泅过河读书,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哪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那几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都坐老刘的船。现在,人们有钱了,开始考虑坐船的安全性,老刘越来越老了,他还能驾驭得了那条船吗?坐船的人一天天少了,只有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不得不坐,还有几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车费,才会很无奈地选择坐他的船。坐船的孩子们少了,老刘好像更老了,像他摆渡的那条船,越来越旧。

老刘哎,老刘!您在不在?

我双手捧成喇叭状,又拖长嗓子喊了几声。

哎,哎!在,在!随着苍老的声音,老刘扶着船帮,猫着腰从远处的船舱里钻出来。他拉了拉绳索,船往岸边靠了靠。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我。是刘老师!赶紧上船,进舱里躲躲,暖和暖和。老刘吸了吸鼻子,又搓了搓手,然后用手捏了捏冻得微微发红的鼻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我笑着说:还以为您回去了呢?您再不出来,我就得返回去坐车了。

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哪能撇下你走嘞?老刘摆了摆手说,雪还没下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我估计没人过河了,准备回去了,想到和你约好的,就在这里等你。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好,还是把你给等来了。

我苦笑着说:您要是回家了,我可要遭大罪了,得顶着北风往回走。

哪能呢,哪能呢,说得好好的。

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

刘老师,坐好喽!开船喽!那竹篙一到老刘的手里,变得活起来。竹篙插进河水里,他用力一撑,船向前奔去。接着,竹篙又在他手里快速地提起,竹篙再下水,再撑,船再向前奔走。遇到水深处,竹篙探不到底,他双手握住竹篙的中间,用竹篙的两头挑水,左挑一下,右挑一下,船一样匀速前进。从河里带出来的水来不及从竹篙上流到老刘的手上,就汇聚成一道水线,又洒进河里。

阿,阿嚏!这时,老刘忽然猛地打了一个喷嚏,他吸了吸鼻子。我看见一滴鼻水从他鼻子里掉落,他却浑然不觉。

我心疼地说:您老可要注意身体哟,可不能着凉,小心您的肺气肿又犯了。

哪能呢,这不都穿上棉袄了嘛。老刘笑着盯着自己的腰,自嘲地解释,你看看,我腰里系根绳,顶你穿三层。

我附和着笑了笑,鼻子有些酸楚。这个闲不住的犟老头!

我寻着话问他:老刘啊,您老今年高寿?

快七十了。老刘望望我回答,眼见着要入土啰!

以后让他们去坐车好了,您老正好也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我安慰他说。

哪能呢,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老刘的脸被风雪吹成紫红色,皱纹在额头上刻着,数不清有几道痕了,两只眼睛大得有些惊人,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坚定、和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到杨五子家做工作,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体现了“我”对孩子负责。

B.刘跃进从村支书退下来后闲不住,每天摆渡接送去上学的孩子,保障孩子安全。

C.坐上船的时候,我的心“平静”了,主要原因是老刘摆渡的技艺高超,让我放心。

D.老刘答应了要等“我”,故而一直等着“我”回来,可见老刘是个很诚信的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写到风雪,既为故事提供了背景,营造了寒冷刺骨的氛围,也塑造了老刘信守承诺的形象。

B.小说中“哪能呢”这一语句在老刘口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质朴厚道、朴实无华的性格品质。

C.小说中写老刘亲手打造渡船,强调他用防腐的桐油“涂了七八遍”这个细节,意在突出老刘对船的安全性的重视。

D.小说插叙了老刘的身份和摆渡的缘由,与“我”走访做工作的情节无关,删去这一段并不影响小说故事的完整性和主旨的表现。

【3】小说标题“摆渡人”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默写名句。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3)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

(3)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6)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7)《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达对权贵蔑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写“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一句比喻句:“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骨气是人之脊梁,《梦游天姥昑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3)《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此词当作于熙宁七年(1074)秋冬间。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当时王缄自眉山到钱塘看望苏轼,回去时,苏轼写了这首词相送。①王缄:苏轼亡妻王弗之弟。②凭:请,劳烦。③觞: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背景,词人对亡妻虽明言“忘却”,实则难忘,一见妻弟“未免思量”。

B.“凭将清泪洒江阳”一句抒发了词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般的悲伤。

C.“故山”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D.这首词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有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对故乡的思念。“何处是吾乡”一句为直抒胸臆。

【2】(1)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的理解。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各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中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曲中   规:规则

B. 君子非异也   生:出生

C. 今之众人   众人:众多的人

D. 相师   耻:以……为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 《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 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 《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微写作

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班级设立了图书角,但它逐渐受到了冷落。请你对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提出改进建议。要求:建议明确,可行性强,条理清晰。150字左右。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