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期末达州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                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     赐:赏赐

D.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2、下列加点的熟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到了这地步,还有什么办法?一不做,二不休,我打算拼一拼了。

B.丁是丁,卯是卯,事情都已成定局,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快走人吧!

C.开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过去的希特勒就是这样。

D.当时你就没有看出来,他已经是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否则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美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欲流之者 亦以死生之大

B. 见相如 人皆得以使之

C. 买五人之头而恭而不心服

D.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且庸人尚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               同“途”,道路

B.春者,春服既成                   同“暮”,傍晚

C.张良出,项伯                   同“邀”,邀请

D.之以威怒                       同“震”,威吓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冀君实或     今君实所以教者

C.能终者盖寡     攻之不,围之不继

D.故来告良       缦立远视,而望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小说向西方学习。到了20世纪80年代,再次掀起向西方小说学习的浪潮。今天,后现代写作的叙事实验越来越难以走出小众化的怪圈,回到中国小说传统的声音不时响起。那么,中国小说到底有哪些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课题。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西方文学中的长篇小说重视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虽然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结构”,或者说“季节的转换”。以《红楼梦》为例,“四季”除了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还是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相应的衣饰、食物,由此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文学出现了一批能自觉融合中国小说传统和域外小说经验的成熟作品,其中张爱玲的《半生缘》、沈从文的《边城》,都得益于“四季结构”的运用,最大程度地展现了书中人物当时“恒常”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但“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

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中国小说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言”往往重于“事”。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这一传统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绵延不绝。金圣叹评《水浒传》,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即便深受西方影响的老舍,其小说结构常借鉴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西方小说;但他重视小说人物的“声口”,注意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他笔下人物的语言,是极生动活泼的口语。当代小说家普遍不重视以“声口”塑造人物的方法,这使得很多小说人物面目模糊浮泛。小说家们更注重“叙事”,而非通过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小说人物大多数面目模糊浮泛,和他们说着雷同的、没有个性的语言难脱干系。

中国小说必须摆脱对西方经验的被动依赖,返回到中国经验的“原乡”。中国小说传统,应该得到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唯有继承发扬自身的传统,才有可能产生世界性的优秀小说作品。

(摘编自王晶晶《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和《半生缘》都运用了“四季结构”,写出了“恒常”的人生状态。

B.中国小说有自身的传统,当代小说家应该继承和发扬,不能被动依赖西方经验。

C.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小说相较,其叙事时常采用双重结构,语言的个性化突出。

D.中国小说具有通过语言展现人物个性的传统,当代小说却不能用语言塑造人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叙事传统,潜在的“四季结构”是其中之一。

B.张爱玲、老舍的小说创作实践表明,小说创作要在结构和语言上中西结合。

C.中国小说要产生世界性的优秀作品,应多重视自身传统,少借鉴西方经验。

D.只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小说的优秀传统,就能解决当前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章首段提出中国小说创作应回归传统;第二段运用________论证,突出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中国小说______的优秀传统;最后指出中国小说应该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传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第三章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抒写“无与士耽”之情。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用荷叶荷花做衣裳,表现了诗人超尘脱俗的高洁品格。

(3)《诗经•氓》中,作者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看不见心上人时伤心的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荷塘月色》中,作者用通感的手法来写光与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采薇》中用环境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赤壁一带的江上充满气势的波浪不断翻滚的雄奇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刘裕北伐时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场面。

(3)在《静女》一诗中,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男主人公不见女主人公时焦急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_______________”,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 “_______________”也挡不住刺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10、将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恢复中原的隐忧。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 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C. 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D. “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E. “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少师,忠敏。

(选自《宋史》,有删节)

【1】下列对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B.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C.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D.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安抚,即湖南安抚使,宋代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

B.长短句,词的别称,又叫“曲子词”,因词句不如诗句整齐而得名。

C.“赠”“谥”,都是古代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

D.《宋史》是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一,共计496卷,约500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看完2020感动中国视频后,面对英雄们的事迹,有人赞扬,有人感动;但也有人说,自己只想做平凡的自己,并不想成功成名。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1)不少于8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