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说的是王熙风。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她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 弄权铁槛寺等,而她最终的结局也与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相合。
B. 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 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身在走向衰落的封建大家庭中,她的才能注定无用武之地。
C. 小说中有个女子,她不拘小节,喜欢身着男装,说话大大咧咧。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 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她还曾醉卧芍药圃。她便是史湘云。
D.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 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此天子气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的实况转播在美国是重量级的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B.专家认为,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充耳不闻,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C.党员干部既要敢于解放思想,更要埋头实干,努力当善于破解难题、打开局面的实干家,而不要当侃侃而谈、光说不干的“战略家”“思想家”“理论家”“指挥家”。
D.对于当前流行的某些大部头系列图书,有人认为内容扎实、叙述从容,也有人认为行文拖拉、不利阅读,两种意见针尖对麦芒,僵持不下。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愚黔首
A. 积善成德 B. 以弱天下之民
C. 而耻学于师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早就听闻李老的水墨画乃当今一绝,如果您肯将这幅《空山图》补壁于我,我定当铭感五内。
B.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C.老李对王老师说:“令爱太顽皮了,在班级给您添了不少麻烦,作为家长,我深表歉意。”
D.这是我编写的拙作《高考速递》,感觉文辞微浅,冒味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
中国画的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对物象的形态进行客观描绘,解决物象“形”的问题,发现自然物象之美。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即认识“情”与“境”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画家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的真实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缚,通过描绘物象形态构造意境,传达情感,构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写实性造型观念与中国写意性造型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物象“形”的描绘,中国画更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感,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
要想改革中国画一定要先改变绘画观念,一定要了解中国画造型规律,深入挖掘中国画造型手法的优势。第一阶段求“广”“博”,第二阶段求“深”“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三阶段的“新”,也就是说,要经历前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传统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画。实际上,中国画一直以来追求的不是对“有”的探索,而是对“无”的追求。中国画不是在描画客观的物象,而是通过有“人格精神”的物象来展现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笔墨创造一个超越自然的艺术意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对“无形”与“白”的认识与琢磨。“白”即“空”,空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指画面中的无画处,还指“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之‘道’”,霍去病墓石雕没有对石头进行过多的打磨与雕琢,而是让石头呈现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头本身的形状、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态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通过空白处彰显雕塑的艺术价值。
我们也可从中国古文字的空白处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意境美。古人在创造汉字时,每个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就是一个意象,而整个汉字表现的是由这些意象组成的一种意境。例如“马”的古文字,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
中国画的艺术意境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思维,这种艺术思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
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即“空”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
(摘编自寇馨月《谈中国面的造型与造境》)
材料二:
自古以来诗与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轼对王维的评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借助于文字的表述,而画利用构图来表达。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诗中将早梅描写得清润素稚,抒情含蓄隽永,作者早年曾热心于仕禄,有着雄心抱负,然科举失利,才华不为赏识,故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诗中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营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蕴意十分丰富。“意”与“象”应。“情”与“景”合,营造了美的艺术境界,
诗的意境美同样在柳宗元的山水诗中呈“诗画相通”之势,其早期《渔翁》《江雪》等诗歌,是历来西家所表现的主题,而柳州时期的山水诗,更是凭视觉语言凸现柳州山水所特有的质感,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图画,突破语言局限,显示语言的画意色彩,柳宗元的“诗境”亦如“画境”,他的山水诗很少色彩鲜明和精心构图的画面,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明意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传达特有思想,其重点不在画面构图,而是诗境的营造。
(摘编自王仁秀《浅谈诗与画的审美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营造画面意境入手,而不能只局限于手段方法的创新。
B.中国画的造型和造境不是并行的两个概念,造境是造型的发展阶段,它是超越客观描绘物象形态的更高境界。
C.每个古汉字由众多表意的笔画组成,其中空白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境,耐人寻味。
D.诗与画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即诗可以借助文字来描摹画境,而画则用笔墨和色彩来表达诗境,二者联系密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
B.霍去病墓石雕没有过多的雕琢,留下了很多空白之处,以此凸显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可谓深得造境中留白艺术的精髓。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其中“一枝开”,既写出早梅耐寒的特性,也寄寓了诗人傲然不屈之志,画境鲜明可感。
D.柳宗元早期的山水诗画境十足,这是因他不重色彩和构图,而是通过对意象的刻画来营造意境,使诗画达到和谐统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中提到“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作何理解?请从中国画和诗歌创作的角度,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7、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6)师者,_________________。(《师说》)
8、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入下列空缺处。
(1)故不积跬步 ,_______。(荀子《劝学》)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苏轼《赤壁赋》中 “ 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5)苏轼 《赤壁赋》中“______ ,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里鸟儿活动的两句是:___,____。
(2)在《氓》这首诗中,诗人深情地呼唤林间的斑鸠,叫它们不要贪吃桑葚,不然会昏醉过去,诗人如此关心斑鸠,究竟想说什么?请回答:___,___。
(3)在《采薇》这首诗中,出现了在后世的唐诗宋词中象征着离别与留恋之情的经典景物,讲的是一个人春天离乡从军,这个景物摇曳不已,像在挽留他。表现这个情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论述道理时采用正反对比指出蚯蚓成功、螃蟹失败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对军阀、官僚(权贵)的蔑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也表达了类似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杜甫《登高》某联十四字含有八意。该联还采用时空变化,抒发羁旅之苦、老病孤独之情,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注]敷文韵
辛弃疾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注]赵晋臣,名不迂,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谁占清风旧筑?”问中有答,自然地交代出了两人当前的处境。
B.“云来鸟去,润红山绿”写出了清风峡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特点。
C.“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
D.这首词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将唱和与自抒情怀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焕字德文,中山人。宋末兵起,城中久乏食,焕尚幼,煮糠核而食之,自饮其清者,以浓厚者供其母,乡里异之。稍长就学,天寒拥粪火读书不怠。登天德元年进士。调任丘尉。县令贪污,焕每规正之,秩满,令持杯酒谢曰:“尉廉慎,使我获考。”调中都市令。
枢密使仆散忽土家有绦结工,牟利于市,不肯从市籍役,焕系之。忽土召焕,焕不往,暴工罪而笞之。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琚不悦曰京师浩穰不与外郡同弃简就烦吾所不晓也。至是,始重之。
以廉升京兆推官,再迁北京警巡使。捕二恶少杖于庭中,戒之曰:“孝弟敬慎,则为君子。暴戾隐贼,则为小人。自今以往,毋狃于故习,国有明罚,吾不得私也。”自是,众皆畏惮,毋敢犯者。召为监察御使,父老数百人或卧车下,或挽其靴镫,曰:“我欲复留使君期年,不可得也。”
以本官摄户部员外郎,代州钱监杂青铜铸钱,钱色恶,类铁钱。民间盗铸,抵罪者众,朝廷患之,下尚书省议。焕奏曰:“钱宝纯用黄铜精治之,中濡以锡,若青铜可铸,历代无缘不用。自代州取二分与四六分,青黄杂糅,务省铜而功易就。由是,民间盗铸,陷罪者众,非朝廷意也。必欲为天下利,宜纯用黄铜,得数少而利远。其新钱已流行者,宜验数输纳准换。”从之。
再迁管州刺史,耆老数百人疏其著迹十一事,诣节镇请留焕,曰:“刺史守职奉法,乞留之。”
以廉升郑州防御使,迁官一阶,转同知北京留守事。世宗幸上京,所过州郡大发民夫治桥梁驰道,以希恩赏,焕所部唯平治端好而已。上嘉其意,迁辽东路转运使,卒。
(节选自《金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琚不解曰/京师浩穰不与外郡/同弃简就烦/吾所不晓也
B. 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琚不解曰京师浩穰/不与外郡同/弃简就烦/吾所不晓也
C. 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琚不解曰/京师浩穰/不与外郡同/弃简就烦/吾所不晓也
D. 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琚不解曰京师浩穰/不与外郡/同弃简就烦/吾所不晓也
【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德元年”中,“天德”是年号,“元年”这里指天德皇帝即位的第一年。
B. “进士”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谓,一甲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和探花。
C. “迁”、“左迁”一般指升迁。“转”,是指官职调动。
D. “摄”,是暂代官职。另外表示代理官职的还有“权”“假”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焕从小懂事,很有孝心。他在饥馑缺粮的情况下,煮糠麸来吃,把浓稠的给母亲吃,自己只喝清汤。
B. 刘焕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敢于鞭笞枢密使仆散忽土家中牟利于市的绦结工,因此被调任为中都市令。
C. 刘焕计谋长远,使民向善。他认为国家铸钱应从天下长远利益来考虑,主张全用黄铜来铸钱,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
D. 刘焕德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在他调任为监察御史和迁升为管州刺史时,当地百姓都极力挽留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焕每规正之,秩满,令持杯酒谢曰:“尉廉慎,使我获考。”
(2)孝弟敬慎,则为君子。暴戾隐贼,则为小人。
(3)再迁管州刺史,耆老数百人疏其著迹十一事,诣节镇请留焕。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具有满满传统元素的美食让李子柒广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走红;3D打印技术在有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
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
你如何看待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与创新,请以“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中心论点明确,论证结构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