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2、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3、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中,古董商人冷子兴告诉了贾雨村荣国府中的各种人物关系,着重交待了贾宝玉的奇异之处。
B.《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生命绝唱。小说写了陕北一个小村庄中的三个户族:孙玉厚家、田福堂家、金俊山家。作者以这三个户族为中心,描写了处于历史转折中的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地位的人。
C.桑迪亚哥是个不幸的老人,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鱼。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还有小玛诺林一直在关心他、信任他。
D.《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写的14部小说。包括《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小朋友扔垃圾,在垃圾桶上贴了张纸条,上写:保洁阿姨,垃圾桶里有很多碎玻璃,请你在拿垃圾袋的时候,小心不要碰伤了手。相信保洁人员看到之后,心里会暖暖的,感觉到一份尊重,工作起来会更加仔细认真。这本属“多此一举”,( )。
A.但这位小朋友这么做了,在增进了自己修养的同时,呵护了他人
B.但这位小朋友这么做了,在呵护他人的同时,增进了自己的修养
C.但在呵护他人的同时,增进了自己的修养,这位小朋友就是这么做的
D.但在增进自己修养的同时,呵护了他人,这位小朋友就是这么做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3】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4】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嵌入星宿名,极言山的高危,又刻画出了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村迎神祭祀的民俗,洋溢着古朴的乡村生活气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
8、葬花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若锦囊收艳骨:比不上 B.尔今死去侬收葬:你,我
C.未卜侬身何日丧:不知道 D.一朝春尽红颜老:有一天早上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黛玉《葬花吟》中的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与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异曲同工。
B.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句子,与黛花《葬花吟》中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意境相同。
C.《葬花吟》多角度表现了黛玉悲伤的心情,“阶前闷杀葬花人”是直抒胸臆,“洒上空枝见血痕”是寓情于景。
D.《葬花吟》全诗把“闺中女儿”与花,作了全方位的类比,花的意象没有离开须臾。赋、比、兴的立体运用,是本诗创作上的最大特点。
【3】下列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四句诗描写了“谢了春红”的暮春景色。此处旨在借物起“兴”,引出“闺中女儿”,该传统来自于《诗经》。
B.“花谢花飞花满天”,运用了赋的手法,淋漓尽致地铺排了百花凋零场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C.“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意思即柔软的蜘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满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那锈着花的门帘,营造了凄美迷茫的意境。
D.“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将自己比拟成落花,一方面是因为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另一方面是由于黛玉多愁善感,孤傲尖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元年,吴王阖庐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到。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榜李,射伤吴王闺庐。闺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卒赦越罢兵而归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大夫逢同谅曰:“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勾践曰:“善。”其后十年,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
(摘编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卒赦越/罢兵而归/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B.吴王卒/赦越罢兵而归/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C.吴王卒赦越/罢兵而归/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D.吴王卒/赦越罢兵而归/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子,旧时指嫡子以外的众子;亦指妾所生之子。
B.祀,指的是备供品向佛菩萨致敬行礼,祈求保佑。
C.谏,旧时指直言劝诫尊长、君王,使之改正缺失。
D.质,古时派往别国或他地去做抵押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勾践善用计谋。面对阖庐的进攻,先派敢死队挑战,在吴军前列阵自杀,引吴军围观,再趁机发动袭击,打败他们。
B.勾践勇于认错。因不听范蠡的劝告,被吴王夫差打败。事后,主动向范蠡承认错误,询问对策,并接受了他的建议。
C.勾践能屈能伸。兵败后派文种向吴求和,表示自己和妻子愿给夫差做奴仆,回国后,尝胆自勉,爱抚军民,图谋报仇。
D.勾践善于把握战机。乘着吴国的精锐部队在与齐国、晋国的战斗中死伤殆尽之时,发动对吴国的进攻,一举攻破吴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2)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的,处处可遇转折。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转折”为话题,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