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占有越来越多市场份额。
B.自从2001年教育部放宽高校招生报考条件,各高校对大龄考生和应届生等量齐观。
C.儿童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否则一傅众咻,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
D.辛弃疾继承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抒情言志,针砭时弊。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
B.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并且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C.要能够分辨信息的好坏,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D.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评的理解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为目的。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话剧团重排《雷雨》,开展送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接触话剧艺术,同时也为剧团年轻演员提供实践的舞台。
B.通过老师对《雷雨》剧本矛盾冲突的分析,使我们认清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C.真的不一定就是美的,心理上的真实并不等于道德上的善,何况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还包含着虚假的成分。
D.相关部门公布的“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名单”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网友通过微博表明了“到底什么才能吃”的疑惑与无奈。
4、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铮铮(zhēn) 监生(jiàn) 饿莩 飘沦憔悴 百无聊赖
B. 阑干(nán) 模样(mú) 须臾 少不更事 望帝啼娟
C. 惘然(wǎng) 驽马(nú) 跬步 顾盼神飞 雕梁画栋
D. 煊赫(xuǎn) 朱拓(tà) 寒喧 锲而舍之 漫不经心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腊月最后一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B.(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C.(斋戒)一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二指八关斋戒,佛教用语。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戒”,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斋”,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在《古兰经》中的阿拉伯用语是“扫姆”,原意是坚忍和克制。穆斯林所遵循的伊斯兰斋戒制度,从日出前开始直到日落后,停止饮食,并且克制情欲。
D.(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史记》。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
6、文学类文本阅读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来,范希文(范仲淹)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
琴声在槐花间穿越。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
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刚过门的那些日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
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
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
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春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
婆婆心疼儿子。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
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
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
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他收了琴。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各不相让。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
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他也不会轻易回头。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
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
富弼愈发显得不高兴。
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
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范希文常在妻子做饭时就着院子里槐花的清香,弹奏李氏教给他的《履霜》,意在刻画范希文好丈夫的形象。
B. 文中“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 、“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两处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C. 小说中范希文面对富弼的强势,只是“笑笑” 、“放缓了语气”,因为平时富弼很尊重他,他不好意思和富弼撕破脸皮。
D. 小说结尾“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一句是语言描写,突出了范希文“为民止杀” 的精神,与题目遥相呼应。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范希文的性格特点。
【3】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希文与富弼的同僚相争,但前半部分却用大量笔墨写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手法和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的不同的听觉效果。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荷塘月色》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静谧的写法相同。
B.林深路长,诗人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因为道院内已经午休。
C.道士不在,诗人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绿竹苍翠、飞瀑挂峰的景色。
D.诗人进山访友所见所闻,随着进程变化,景色各异,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2】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9、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有删改)
(二)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屈平曰:“怀王以不知患臣之分,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三)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儿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通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宋史·沈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B.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C.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D.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贯六艺“与“六艺经传”中的“六艺”均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 “乞骸骨”是指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C. ”令尹”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楚武王时设置令尹,入则领政,出则统军。
D. “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的一种,一般用于较大的事件。本文中是上表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不慕名利、淡泊恬然。用“不行“不就”“不应”等不事雕琢的语言,展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性格特点。
B. 张衡讲究政治策略,政绩卓然。他出任河间相时,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然后把他们逮捕、拘押起来,官民都很敬畏他。
C. 屈原对楚国忠心耿耿,矢志不渝。他在作品中再三表达了报国兴邦的愿望,终因子兰在顷襄王面前的诋毁而再遭流放。
D. 沈括在与辽国谈判的过程中,据理力争、毫不让步。先是去枢密院查找关于边界商定的文件;谈判时,又让随行人员背诵相关文件加以应对,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2)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人的本性没什么差别,提倡要善于借助外物;《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要依靠自己,自力更生。
你是怎样看待“假于物”的?请就此提出明确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