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 士贰其行(从属二主)
则思谦冲以自牧(约束) 于是秦王不怿(愉快)
B.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则噪而相逐(他)
匪来贸丝(同“非”) 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C.慈父见背(看见) 迨诸父异爨(烧火做饭)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D.可以濯吾缨(洗)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
日薄西山(迫近) 以手阖门(关闭)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凋伤 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B.恬然 冲波逆折 蚕丛鱼凫 暮去朝来
C.飞湍 转轴拨弦 横绝娥眉 门前冷落
D.沦落 心有灵犀 蓝田日暖 沧海桑田
3、下列选项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辜负,对不起
B.会论虞常 论:商议
C.出为河间相 出:离开(朝廷)
D.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于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郫县豆瓣虽未加香料却香味醇厚、不添油脂却色泽油润,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 这位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为不少聆听过他讲课的人们所折服。
C. 各国经过20多年断断续续地谈判。一份历史性协议终于在法国巴黎诞生。这份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D. “天河二号”广泛在基因分析与测序、智慧城市等领域获得应用,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从叙事的角度看,《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富的细节描写。 。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A.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
B.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C.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到魏晋的“粗陈梗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D.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到魏晋的“粗陈梗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签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 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马》《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瓦釜雷鸣” 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B. 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D. “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 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 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 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
A. 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 《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说明那时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C. 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 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①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③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错落有致。且写景只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颇有情趣。
B.颔联主要描写春天的景色,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E.本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伍员为春秋刚烈之士,用此典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谐,写出春*的壮丽;苏小小为钱塘名妓,用此典与烟柳之娇媚相谐。
【2】赏析本诗尾联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逖,潞州涉县人。曾祖仲将,寿张丞。祖希庄,韩王府典签。父嘉之,天册年进士擢第,又以书判拔萃,授蜀州新津主簿。历曲周、襄邑二县令,以宋州司马致仕,卒,年八十三。逖幼而英俊,文思敏速。始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日用览之骇然,遂为忘年之交,以是价誉益重。开元初,应哲人奇士举,授山阴尉。迁秘书正字。十年,应制登文藻宏丽科,拜左拾遗。张说尤重其才,逖日游其门,转左补阙。黄门侍郎李暠出镇太原,辟为从事。暠在镇,与蒲州刺史李尚隐游于伯乐川,逖为之记,文士盛称之。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逖选贡士二年,多得俊才。初年则杜鸿渐至宰辅,颜真卿为尚书。后年拔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第,逖谓人曰:“此三人便堪掌纶诰。”二十四年,拜逖中书舍人。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臣夙荷严训,累登清秩,地近班荣,臣则过量;途遥日暮,父乃后时。在公府有偷荣之责,于私庭无报德之效,反惭乌鸟,徒厕鸳鸿。伏望降臣一外官,特乞微恩,稍沾臣父。”玄宗优诏奖之,授嘉之宋州司马致仕,寻卒。丁父丧免。二十九年服阕,复为中书舍人。其年充河东黜陟使。天宝三载,权判刑部侍郎。五载,以风病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逖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流叹服。议者以为自开元已来,苏颋、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逖,为王言之最。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以疾沉废累年,转太子詹事。上元中卒。广德二年,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有集三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B.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C.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D.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元,皇帝年号,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也是年号。
B.左拾遗,谏官,又称言管,隶属谏诤机构,古代右拾遗高于左拾遗。
C.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第一名称会员。
D.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实务的官署,是六部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逖官宦出身,家学渊源。孙逖文采斐然,科举得意,文章受世人称赞,与他父亲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B.孙逖自幼能文,才思敏捷,雍州长史崔日用对他的才思大为吃惊,与15岁的孙逖结为忘年之交。
C.孙逖主持考试,慧眼识才,他选拔很多优秀人才,其中录用的杜鸿渐、颜真卿等后来都官至高位。
D.孙逖忠心报国,不忘父恩,他上表玄宗,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亲,皇帝授予其父宋州司马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
(2)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我们还需要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