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期末绵阳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采,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讲演比赛中,王小丽那落落大方的风度,喋喋不休的言语,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B. 经调解,梅亚公司放弃了对起达公司的起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纠纷变成了愉快的合作。

C. 刚开始在众人面前讲话,人们往往会心有余悸,表达不能放松自如,但这种经历多了,适应了,也就放开了。

D. 我们不应该因为工作中出了点错误便悲观泄气,奄奄一息,更不应该因为有了些错误就否定改革开放。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能容于远近

A.夫晋,何厌之有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为巡船所物色 D.以其无礼于晋

4、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

B. 公为我献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 不如善遇之 击沛公于坐,杀之

D. 谁为大王此计者 何辞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罟不入洿池

B.凡六百一十六      本是京城女

C.秦无矢遗镞之费    逐北,伏尸百万

D.舆马者,非利足也  于物也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界、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阕:“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黄庭坚的《演雅》是一首动物讽喻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伯劳饶舌世不问,鹦鹉才言便关鏁,春蛙夏蜩更嘈杂,土蚓壁蟫何碎琐。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闭似我。”该诗前面描写了几十种虫鸟,写得宏伟万象,如天马行空,最后两句“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却峰回路转,让人恍然明白,确有醍醐灌顶之意,给人以跳跃感,颇具丰富深邃之审美趣味。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伊曼纽尔·康德认为,笑为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连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最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前三联多角度呈现水仙花,用语典雅,引用典故;末句却宕开一笔,抛开水仙,跃至“出门一笑大江横”,与前联意境转折,打断连贯逻辑,诗歌整体意境及语言风格构成错位与跳跃,使人感觉奇怪,令人发噱,谐趣横生。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等具有引领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

B.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大众文化发展,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的创作中,使其不受排斥。

C.俳谐诗并非纯粹追求语言风趣,其中不乏对民众心理需求的考虑,民众乐于接受。

D.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能体现对生活及其谐趣所追求的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家、民众、俳谐诗中的哲理和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俳谐诗兴盛的原因。

B.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

C.作者举黄庭坚的《演雅》一例证明了俳谐诗除了追求打诨效果外往往还包含哲理意味。

D.作者从心理期待与语言逻辑的两个角度论证了俳谐诗的产生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诗中庄与谐、雅与俗中的张力使得俳谐诗中的气象、境界与格局比较罕见。

B.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

C.化喜为悲、因果倒置、逻辑错位恰恰是俳谐诗创作者借用语言逻辑制造谐趣的方法。

D.俳谐诗能很好的体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生活,是因为它出自民间,写的是底层的生活场景。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描绘了春天清晨繁华热闹,充满生机的画面。

B.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C.此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字里行间融注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给读者以清新自然之感。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   先生自少即勤问学,不事游乐,及成化戊子谒疾归家,潜心正学,杜门不出者十年。至戊戌岁,始表弟马指挥文敬园中看花,有诗云:“斋居四十二年身,未见东风桃李春,今日名园一杯酒,不妨作赏花人。”盖实事也。

先生教子孙严而有道,教门生亦然。子孙男女解言语,即教以揖拜、问安之礼;知出入,即教以出告面之礼。虽习举业,必教以得失有命,毋为夺志。读书暇日,则教以学算数,讲六书,习射法。郊行见枯骨,辄令子弟埋之

乡闾育女多不,先生立法以戒家人曰:“吾家子妇敢有効尤者,必出之。盖忍于杀子,何所不至乎?”

门生侍侧先生问之曰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汝辈亦曾如此省察思虑否孟子此章吃力说许多话其意安在汝辈读之曾得其意否读书不切己诵说何益

——节选自《医闾先生集》

(注)①成化戊子: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②谒疾:请病假,这里指因病辞官。

③戊戌: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

1用“/”给上文最后一段断句。

门生侍侧先生问之曰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汝辈亦曾如此省察思虑否孟子此章吃力说许多话其意安在汝辈读之曾得其意否读书不切己诵说何益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益: ②造:

③聊: ④但:

⑤反: ⑥举:

3翻译划线句子。

读书暇日,则教以学算数,讲六书,习射法。郊行见枯骨,辄令子弟埋之。

4综合以上选段,概括这位先生的特点。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