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统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集合会盟;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令尹,官名,战国时期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多以亲贵任之,掌军事。

D.冠礼,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古代女子一般在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成年。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B.可怪也欤 ②皆出于此乎

C.①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D.①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②师不必贤弟子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飞   怒:奋起

B. 三径荒   就:近于

C. 正襟坐   危:高

D. 众人之   匹:比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诚(qián)   (chú)   暴(héng)   回(yū)

B.罪(niè)     (dá)     (wǎng)   惜(lìn)

C.乱(wěn)   (dàn)     (nüè)     悔(chàn)

D.延(dàn)   (lián)   吸(shǔn)   痛(chuāng)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B.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C.一些网络作家成名后,不再满足于昔日的成名方式,大都乔装打扮,走上了传统出版的道路,他们不再做网络连载,而转向实体杂志连载或者成书出版。

D.“传唱齐鲁”2012金曲大赛经过激烈角逐,各类奖项已水落石出。大赛主办方意在通过此类选拔,推出像《难忘今宵》一样深入人心歌曲的目的已达到。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加入中国国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是因为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作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作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认为如果很快放弃,那么“_______”,如果持续坚持,那么“_______”。

(2)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声、色两个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图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

(5) 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2】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B.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C.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D.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不禄”,称士死叫“卒”,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不同。

B.占卜:意指以小明大、以微见著,古人一般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C.庠序:均指学校,只是不同朝代称呼不一,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意思相同。

D.二千石:指地方郡守级官员。在秦汉时期,地方郡一级的长官郡守,每年薪俸是2000石的粮食,故后世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宁年轻时爱好学习,广泛阅读书籍。皇帝非常赏识他,欲征辟他为属官,结果被桓温讥讽劝阻,事情最终被搁置没有施行。

B.当时的人竞相宣扬清谈虚无的玄理,儒家学生日益衰颓废,范宁把不好的风气归罪于王弼、何晏并上书撰文揭露分析他们行为及存在的危害。

C.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因为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忍,就挑拨范宁和皇帝的关系,范宁因此被皇帝疏远。

D.范宁申请补任豫章太守,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在豫章期间拿出个人俸禄助学,召集学生攻读经学。后来遭到朝臣的弹劾,帝听信了大臣言论而将他判罪论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2)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

【5】文中帝评论范宁“所务惟学”,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请筛选主要事例并概括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是有人要赢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呢?”——科比·布莱恩特

信念是辉煌的光,照遍周围也引导着人自身,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列夫·托尔斯泰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