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表现了陈尧咨对于卖油翁酌油技术的嘲笑。
B.“无他,但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的沉着、冷静和自信。
C.本文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方面描写人物,使得人物形象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D.本文旨在告诉我们不应恃技而骄,要谦虚谨慎,不停地学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生活中总是充满意外,也许正在你志得意满时,新的困难与挫折已经不期而至。
B. 老师要求大家做完作业后要多检查几遍,一般总能发现一些难以察觉的小问题。
C.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正犯愁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你都替我想好了。
D. 牛郎织女这对恋人,却为浩渺银河所隔,天涯海角,遥遥相望,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才得以相会。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步 轮阔 悲天悯人 毛骨悚然
B.抹杀 监督 海市蜃楼 仙露琼桨
C.愧怍 竹篾 垂垂慕老 心有灵犀
D.瞬息 猥琐 以身作则 天涯海角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个答案,真可谓扑朔迷离。
B.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
D.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5、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句诗讲的是“人生中困境与突破的关系问题”(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____就可求到的。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____,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英石,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__。
A.清谈 发现 撞击
B.清谈 出现 撞击
C.闲谈 出现 冲击
D.闲谈 发现 冲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种无病呻吟的作品,令人深恶痛绝。
B. 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举世瞩目,其建设遵循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C.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少数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D. 全市中小学生诵读东坡诗文,讲传东坡故事,乐此不疲,让东坡精神撒遍眉州大地。
8、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问其故。
②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③ 及其日中如探汤
④ 孔子不能决也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见两小儿辩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 问其故
不能指其一端乎
C. 而日中时远也
未至,道渴而死。
D. 孰为汝多知乎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选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错误的一项。( )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 及日中/如盘盂
C.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 孰为/汝多知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填空:
①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来表现人物性格,展开情节。
②两小儿的辩斗对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看待孔子的“不能决”?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④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⑤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⑥《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美人瑞①这样走来
柳鸣九
①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于是比起别人,我便多了一些熟悉与就近景仰的机会。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对她这样的旧时代过来的海归大家,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②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和其夫君锺书先生的不拘小节、有时穿着背心短裤就见客不同,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至于冬天,季康先生常披一件裘皮大衣,很是高雅气派。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每次在公共场合露面,都对面部做了不同程度的上妆,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是极罕见的。不过,季康先生的妆容几乎不着痕迹,似有似无。
③在公众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在学习会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合中,季康先生极少发言、表态,实在不得不讲几句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多年后看到她以“点烦”原则(即把用词精简到不可能再精简的程度)翻译《堂吉诃德》,才发现,这不仅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而且真正做到了会尊重人。
④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⑤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
⑥“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也在苦等“落实政策”,精神备受煎熬。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境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儿去。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⑦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后来有一天,她的助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这是先生要我交给你们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要你们收下,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先生雪中送炭,我们恭敬不如从命。只是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又有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
⑧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是说,两位先生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且持续了好几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⑨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锺书同候。”
⑩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叨扰。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再不可能有“锺书同候了”。
(注释)①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別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
【2】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
【3】第⑨段,从杨先生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她对后抱有什么感情?联系全文,“我”对杨先生则怀有什么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最后一课
①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②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③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④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⑤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⑥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⑦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⑧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⑨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⑩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3】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为什么?
【4】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5】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写作(50分)
生活中,你也许遇到了许许多多:亲情、友情、幸福、快乐、成功、善良、丑陋、烦恼……总有一些触动了你的心灵。
请你以“ 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实感。③500字以上。④诗歌除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