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舍于其址(山脚)其至又加(更加)少矣
B.褒之庐冢(坟墓)也华山之阳(山的北面)
C.悲(感叹)夫古书之不存非常之观(景象)
D.拥(拿着)火以入火且(将要)尽
2、下列与“天下诸侯朝觐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缚者何为者也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A.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沉稳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活泼孩童,顿时都被这盛大场面吸引了。
B.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罕见的奇珍异宝、难得的古玩文物,真是沁人心脾。
C. 小刚放弃了他深爱的围棋,尽量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最终拿到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
D. 提起如宾利等英国汽车品牌,大家如数家珍,但一些如雷贯耳的汽车品牌已不属于英国。
5、下面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B. 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像、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 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有意仿效之。
D.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街(节选)
刘育新
头天夜里,刮了半夜大风,早晨,天空阴沉沉的。凝重的乌云,铅一样的压着高高的房脊。后来就飘起小雪来,街上寒冷,行人稀少。
坐落在琉璃厂东街路北的韫古斋里,忽然闯进一个黑衣人来。韫古斋是两间门面的店铺,以经营名人字画为主,也兼营玉石印章、老墨石砚,捎带碑帖。当时,掌柜萧敬之正和两个徒弟聊天。萧敬之是个中等身材、圆脸大眼、面目和善的人,他看见那人推门进来,带着一身雪,还带进一股冷气,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来人肩上搭着褡裢。右手提着一个深蓝色的包袱。大徒弟长生赶忙过去,要给地当中的客人掸去肩背上的雪花,被来人用左手搪了一下,只好退向一边。萧敬之看到那人有一张黑脸,眼神很是古怪。
临街窗下有一张红木罗锅枨方桌,那人把包袱放在桌上,看样子好像包着一个冬瓜罐,一定是来卖什么东西的。萧敬之想说,我们不收买瓷器。一想人家大老远来了,怎么也得让人家坐下,暖和暖和,于是就耐心等待那人打开包袱。
来人一脸的晦气,匆匆打开深蓝色的包袱皮———萧敬之看到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他摇了摇头,闭上眼睛,睁开来再看,只见桌上的人头双目圆睁,定着幽幽的死光,漆黑的眉毛一根根直立着,铁青的嘴唇紧闭,嘴角上挂着血痕,萧敬之看了,吓得“啊”的一声,倒退一步,双手抖动不止。
不速之客身上积雪逐渐融化,他的肩背、前胸的颜色就随之加重了许多。那人嘴角上带着一丝冷酷的笑,咳了一声,说到:“我杀了人。”
说着,撩开棉袍,拽出一把匕首来,阴沉着脸,不错眼珠地看着萧敬之。萧敬之被盯得头上流出汗水来,他嘴唇哆嗦着说:“好汉……你看……我们素不相识。”
“人头在此,你我谁也逃脱不了官司!”
黑衣人的声音尖锐沙哑,十分刺耳。他一边说着,一边不住地用手中的匕首蹭那颗人头。萧敬之看到闪烁的刀光,有些头晕。他不敢看死人的脸,却看到他的断颈下一片血迹。血浆洇湿了的包袱皮儿,呈现出粗糙的暗紫色。萧敬之不敢再看,这人命关天的大事令他恐惧,肮脏晦气的人头又让他恶心,他希望赶快把黑衣人请走,于是就先说好话:“咱们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好汉,你还是请走吧。”
“我们小店,唉……”萧敬之又说。
黑衣人隔着玻璃,向街道扫了一眼。萧敬之也跟着向外看了一眼。他害怕有人闯进来,看到桌上放着一颗人头,说不清道不明的。
萧敬之心神不安,他听到黑衣人说:“让我走可以,不过得先拿大洋!”
“大洋好说……长生,快把昨天卖画的二百大洋拿来!”
“笑话!二百大洋就能买一条人命吗?”黑衣人大声尖叫起来。
正在取钱的长生,瓷在那里不动了。
“实不相瞒,小店真的拿不出太多的钱,请好汉多多包涵。”
“那好。”黑衣人说着,把门推开,冷气忽地灌进屋来。
萧掌柜赶忙抢前一步关严了门,他生怕此时碰巧有熟人进来,随后他又壮着胆。掂起蓝色包袱皮的一角,盖上死人的脸。摸了包袱皮的手,特别不得劲儿,他使劲往棉袍上蹭了蹭两个指头。
黑衣人呼地掀开蓝布包儿,死人头又露出狰狞的面孔。那人稳稳地坐在黄花梨木方凳上,高高地翘起了二郎腿,从腰里摸出一个洒金星玻璃鼻烟壶,打开红色的珊瑚盖儿,轻轻倒出少许鼻烟,用拇指尖儿送到鼻孔吸了,打了两个大喷嚏,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萧敬之直想哭,他知道敢杀人的人,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可咱们买卖人胆小,让人看见屋里有个死人脑袋,以后这买卖就别想做了。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要真的吃了官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赶快给他拿大洋把他打发走算了。于是他说:“再加二百,再加二百怎么样?”
“两千,少了不行!”黑衣人威胁道。
萧敬之吃惊不小,这人的胃口太大了。他害怕是害怕,也真心疼钱,这回轮到萧掌柜沉默无声了。黑衣人却稳不住架了,他从凳子上站起,对着萧敬之大叫:“快,快拿一千块来!”
萧敬之本想给他一千五,看他着急,倒省了五百,忙从腰上取出钥匙,银柜里拿出一千大洋,一一码在枨桌上。黑衣人早已站起,一手提着褡裢,一手抓大洋,他装大洋时,眼睛留意着店门,装好后,从容地把深蓝色包袱对角系好,临走,没忘了和萧掌柜点点头。
萧敬之眼瞅着黑衣人开门出去了,门重重地关上。门声使萧敬之一惊,他如梦方醒,嘴里喃喃地说:“破财免灾,破财免灾!”
萧敬之愣了一会儿,郑重地对两个徒弟说:“今天这件事,对谁也不许说!”
两个徒弟异口同声地说:“是,师傅!”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
(该作品获第一届老舍文学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衣人出场时,“带着一身雪,还带进一股冷气,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的描绘暗示来者不善。
B.小说善于抓住语言表现人物,黑衣人的话语短促,语气强硬,索求直白,可以看出此人粗野、骇人。
C.黑衣人虽心狠手辣,贪婪成性,但并非没有善念。这从他索要完钱财临出门时朝萧掌柜点头可以看出。
D.小说的故事情节离奇,黑衣人的身份、人头的来历、萧敬之最终的结果,这一切都使小说悬念丛生。
【2】小说开头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萧敬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蚓从先天条件上看,不如蟹更容易生存,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是因为蚓“_____”,而蟹“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消愁的无奈之感。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国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会走向灭亡。
(2)《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至万世都称君王。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用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观沧海》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神奇壮观。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并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和大伙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大做事不应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国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忘恩负义之徒的句子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常用《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一个人临危受命,勇挑重担。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即要学思结合。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期、阎五朝隐、
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注)
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注)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公元705年,他们都因获罪被贬往岭南各地。宋之问赴贬的途中,经端州驿站时看见了他们在墙壁上的题诗,便感慨地写下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用“逐臣”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用“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
B.“谓到南中每相见”与颔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现实与愿望的反差。
C.“分乡县”“音信稀”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内心悲凉的情感。
D.“自怜能得几人归”用设问的方式,以深沉的长叹收结全篇,极富表现力。
E.这首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读起来音韵和谐。
【2】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
14、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史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为监察御史里行,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河决曹村。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诣上党对理,坐贬秩。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黄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
B.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
C.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
D.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B. 提点,官名。宋始置,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金近侍局置提点。清废除。
C. 元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汉文帝首创,年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D. 给事中,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加官,位次中常侍。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被王安石问及免役的事,用旧法对答。对朝廷法令实行,却让百姓深受其害的情况也如实禀告皇帝。
B. 黄廉恪尽职守,为官坚持原则。他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评论王中正任职的事,他坚持自己的意见,皇帝也听取了他的意见。
C. 黄廉办事灵活,生性宽厚仁慈。他在黄河曹村决口受灾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能根据灾民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使大量灾民存活下来。
D. 黄廉认识精辟,理案效果欠佳。他对辽国人要求得到代北地区分析到位,因对王中正将失败的罪名转嫁给转饷一案的审理而获罪贬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
(2)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