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眉山初一下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红/头/流水潺 目光炯/乎不同

B./缠 赘/果实累 波壮阔/五彩斑

C./扰/絮絮叨 忍俊不/若寒蝉

D.古/残/竹难书 千难逢/入史册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有误的一项是(  )

A.“燕然勒功”典出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望闻问切”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气冲斗牛”中的“斗”是一种计量工具。

B.古人称谓语非常丰富,有对自己的谦称,如“孤”;有对他人的敬称、爱称,如“大兄”“卿”。

C.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尾字讲究“仄起平落”,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D.“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B.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C.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D.当外国友人来杭州时,受到了杭州人民的热烈欢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B. 我反对将儿子送到贵族幼儿园去,希望儿子不毁在优裕的生活环境里,让他从小就具有刚毅、诚实、吃苦耐劳。

C. 保障儿童权利是设置儿童节的初衷,这一要义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仍需要成人时时反思。

D. 这次大会上,人们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个人的素质是可以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尽量完善自己。

B. 毒奶粉事件发生后,乳制品店生意萧条,购买者浩浩荡荡

C. 这番话说得慷慨淋漓,颇有气吞山河的气概,令人不由自主的热血沸腾。

D. 尽管国际局势扑朔迷离,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能泰然处之。

6、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商酌   贮藏   钦佩   睡眼蒙眬

B.概率   猥锁   鲁莽   千钧重负

C.吞噬   臆断   矜持   鞠躬尽粹

D.亵渎   遗撼   涉足   步履蹒跚

7、填入横线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树,是上苍赏赐南山的肺,吐纳氧气,滋生汽水      

①泻进山脚下的洼地

②凝结在树叶尖化为晶莹的露珠

③汇成一泓清莹的静湖

④跌落岩缝汇聚成“叮咚”作响的山泉

A. ①③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②④①③ D. ②③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文言阅读。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诗文默写。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3)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先父闻一多二三事

闻立雕

①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像钢铁一般浇铸在我的脑海之中。

②1912年夏,父亲考入清华后,课余还下了很大功夫自修古籍。清华每年放两个月的暑假,父亲暑假回家也不休息,而是终日在书房中埋头阅读古籍。

③父亲不仅爱祖国的山川、草木、花鸟、屋宇,爱祖国勤劳智慧的人民,而且酷爱祖国悠久的文化。他曾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他对祖国的文化已经不仅是爱不爱的问题,而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要充当文化卫士,要捍卫和弘扬我们祖国的伟大而悠久的文化了。

④父亲不仅自己对诗情深意浓,而且常用诗来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家庭成员。他把这项工程称之为“诗化家庭”。那真是一些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我们至今想起父亲眉飞色舞逐字讲解诗句的神情或倚靠在床头、闭着眼睛、慢慢捋着胡须聆听我们背诵唐诗的情景,倍感温馨幸福!

⑤父亲讲诗常常讲得出神入化,诗的主人公就是他,他就是诗中的主人公。他的感情和音调随着诗情的喜怒哀乐而跌宕起伏,时而激昂兴奋,时而低沉婉转,常把我们的感情也调动得时喜时怒时哀时呆。当我们听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辛辛苦苦烧出的100多斤木炭,竟被两个蛮横的小衙役以极少的代价强行换走时,一个个都气愤得咬牙切齿。白居易的绝代佳句,再加上父亲充满激情的朗诵讲解,我们一个个听得如痴如醉,呆若木鸡。父亲成年伏案阅读、写作,双腿不免时感僵硬酸胀,常需有人帮助捶腿。他靠在床头上给我们讲诗时,我们兄妹几个就轮流给他捶腿。有时父亲讲到精彩处,我们听得出神,竟然听着听着把捶腿也忘记了。待到父亲讲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几句时,我们几个也都感动得鼻子发酸了。

⑥父亲曾经应我小妹的要求,给她写了一页题词。题词的内容一共两句话,21个字,即:“对功课太认真了是不好的,因为知识不全在课本里。”这两句话同他自己几十年来嗜书如命、读书如痴、埋头书案、潜心治学的态度及历来对我们的要求相比,变化太大太大了!

⑦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1945年8月14日,日本刚刚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立刻就密谋策划,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父亲毫不犹疑地全力投入了反内战斗争。美国加州大学邀请他去讲学,除付给高薪之外还可带家属,父亲认为在此关键时刻,不能离开斗争第一线,婉言谢绝了。有一次,他甚至一跨进教室就怒气冲冲地发起火来,痛斥蒋介石专制独裁,猛烈抨击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导致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等等,以至于下课的钟声响了,他还没讲一句课文。

⑧在父亲的头脑里,同反动派进行斗争,或者说革命,是压倒一切的最重要的事,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都要服从于这件最重要的事,为它让路。

⑨小妹当时只有10岁,父亲题词的用意她是不会理解的。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题词虽是给小妹写的,但其意义则远在其上啊!

⑩父亲精神的火花,始终照耀着这片土地。

(选自《读书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本文主要叙述了父亲闻一多的哪些事?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有一次,他甚至一跨进教室就怒气冲冲地发起火来,痛斥蒋介石专制独裁,猛烈抨击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导致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等等,以至于下课的钟声响了,他还没讲一句课文。

【3】文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路上

⑴下班回家,从海棠新村穿过。前面走着两个女性,一个搀扶着另一个。走近,渐渐听到她们的说话声。

⑵“你怎么搞的,你怎么搞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啊?”

⑶我从她们身边走过,回头看了一眼。从相似的长相里我确定这是一对母女,母亲看上去有七十多岁吧。女儿正用餐巾纸不耐烦地擦着母亲的嘴角。我望向老人时,老人也正微笑地看着我,眼神里透着羞涩,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般。

⑷那个羞涩的微笑让我有点难过。难道有谁会因为一个婴儿流口水弄脏了衣服而嫌弃她吗?可我们为什么要苛责一个走到人生暮年的老人呢?

⑸走出小区,再往前走一段,就到铁路的道口了。初春的铁道旁是二月兰的天下。二月兰花朵不大,紫白相间。在和风的吹拂下,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旁边,衣着时尚、发型前卫的摄影师和他的助理,正在给一对笑意盈盈的新人拍照。

⑹铁轨对面,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正费力地推着一辆装满蔬菜、体积庞大的三轮车爬坡过铁路道口。下坡时,三轮车突然不听使唤了,脱缰的野马一般快速冲下来,撞上了道口上的一根高高的铁墩子。车停了下来,老人的腿就夹在三轮车与铁墩子之间,动弹不得。

⑺我赶紧跑上去,想推动那辆车拉出老人的腿,可车太重了,竟然纹丝不动。这时,我的身旁多了两个小伙子——是我刚才看到的在二月兰那边拍婚纱照的摄影师和他的助理,他们前卫的发型令我印象深刻。“快快,往后推一下!”摄影师指挥着。我们三个人合力推动三轮车,老人的腿终于被解放出来了。

⑻“快看看腿伤得怎么样?”黄发的摄影师说。“哦,流血了!”我这才注意到殷红的血正从老人裤脚里流出来,大腿外侧的裤子已经被血浸透了。

⑼“快,阿婆,马上去医院,我们有车。”摄影师指着停在马路对面的白色面包车说。

⑽“年纪这么大了,怎么还开这种电动三轮车,装这么多东西,以后不要再开了。”摄影师像是在埋怨自己的奶奶似的,一边把老人抱上车送去了医院。我心里唏嘘着刚才惊心的一幕,又为老人遇见这两个小伙子而庆幸。

⑾不由想起去年秋天,母亲早晨在路上散步不小心崴了一下脚,狠狠摔了一跤。她说那时疼得躺在地上动弹不了(后来拍片知道是肩关节脱臼了)。漫长的十几分钟,路过的人没有一个帮她的,直到一个熟人经过。是嫌扶老人这件事太麻烦吗?每每想起她当时的无助,我就觉得心疼。

⑿ “   ” 也许真是有了自己的老人,才更真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⒀那个嘴角流着口水而遭嫌弃的老人,那个腿受伤而得到帮助的老人,还有清晨摔倒在地而没人扶起的我的母亲,她们的样子在我脑海里交替出现着。人生路上,每个生命都有老去的一天。老来受关爱,实在应该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啊!

1第4段划线句改为“我们不要苛责一个走到人生暮年的老人。”好不好?为什么?

2分析第5节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第12节划线处填写合适的选项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B.我们体贴老人,要向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C.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文中老人的女儿、摄影师和路人对待老人的方式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填写“我”当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疼

5结合全文,请谈谈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敏感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