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当前已出土秦朝标准量器、衡器的地点。据此可知( )
A.跨区域贸易更便利
B.地区间矛盾被激化
C.自然经济得到发展
D.治国思想有了变化
2、蒋百里在抗战期间撰文称:“须知我们是农业国家,并非工业国家,后者全部国力集中几点,一个纽约可抵半个美国,一个大阪可抵半个日本。中国因为是农业国家,国力中心不在都会,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它们与中国的抵抗力量,完全没有影响。”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论证( )
A.中国是农业国,经济落后
B.日本是工业国,日本必败
C.抗战是持久战,中国必胜
D.抗战是速胜战,无须悲观
3、孔子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让君主“爱民”,即“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据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
A.带有虚伪性
B.体现阶级性
C.具有空想性
D.缺乏操作性
4、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唐朝诗歌的兴盛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社会经济的繁荣
5、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为孙中山吸取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则需要防微杜渐而提出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6、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理论出现了失误
B.没有恢复西周分封制
C.秦实行暴政丧失民心
D.统一六国时机不成熟
7、北伐战争虽然取得胜利,但我们仍说国民大革命是失败的,其最主要的理由是( )
A.共产党员被屠杀
B.国共合作破裂
C.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D.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8、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组织形来划分时代。在东亚大陆最先出现的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其中属于王国时代的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
B.北京人遗址
C.龙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
9、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魏源的《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徐继畬《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 )
A.要求变革社会制度
B.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C.主张开展实业救国
D.积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0、北朝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这说明此时( )
A.中国北方完成民族交融
B.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C.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
D.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
11、如表反映了1937—1945年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的变化,对此解读恰当的是( )
年份 | 1937 | 1939 | 1940 | 1942 | 1945 |
八路军人数 | 80000 | 270000 | 400000 | 340000 | 1028893 |
新四军人数 | 12000 | 50000 | 100000 | 110960 | 268591 |
A.军队奋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B.中共领导的军队数量持续增长
C.皖南事变导致了当年八路军减员
D.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
12、纵观中国历史,隋朝和秦朝虽相距八百余年,但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对其相似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创了专制集权体制
B.创新了国家治理机制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D.确立了古代主流思想
13、1978年5—9月间,《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开滦煤矿按劳分配和黄埔港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事迹,并陆续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物质利益》。这些报道、文章有利于( )
A.促进所有制改革进程
B.明确体制改革目标
C.促进民众思想解放
D.树立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14、商朝的青铜器多绘有极具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左图);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更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生活画面,如采桑习射,宴飨乐舞,攻战搏斗等(右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贵族阶层的消亡
B.铸造工艺的成熟
C.王权与神权分离
D.人文观念的增强
15、清代凡特旨经铨叙派任外官(道、府以上)者,如大学士、九卿、六部、督抚、将军、都镇、学差、主考,以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这说明( )
A.军机处限制了君权
B.军机处起助理国政的作用
C.军机处负责草拟各类决策
D.军机处掌握各级官僚任免权
16、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林则徐是“我们的民主革命先驱……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命了一百多年。”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 )
A.领导了虎门销烟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
D.编订了《海国图志》
17、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
18、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②处应为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皇帝
1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
A.钳制了人们思想
B.巩固了政治统一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20、西安事变期间,来陕西寻求真相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采访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后,在报道中公开称全国对于西北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的错误,西北领导的政治理论是和平统一,政治诉求是在政治商讨下,拥护和服从国民政府的统治。这一报道( )
A.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救国主张
B.迎合了国民党要求统一的诉求
C.化解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
D.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1、1864年,奕䜣奏请朝廷批准印刷《万国公法》,他提道:“该外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间有可采之处。”1865年年初,清廷印刷了300册《万国公法》,并将其分发给各省督抚,供他们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
B.被迫完全摒弃夷夏观念
C.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D.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观念
22、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据此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内战的庞大开支
B.美货已经大量涌入
C.官僚资本的形成
D.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3、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皇家龙旗为图样,制定出海军旗(图1),后逐渐演变为国旗(图2),最终成为国家礼仪和政权的象征,显示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
B.全面接受西方外交理念
C.外交环境明显改善
D.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24、在中央苏区,由民众选举市乡代表,市乡代表选举区代表,区代表选举县代表,再如此一步步选举省代表、全国苏维埃代表。陕甘宁边区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不同的选举模式( )
A.说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战略转移
B.与当时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D.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5、完成下列填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地主阶级
a.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开办译馆,编译书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魏源在《 ______ 》一书中提出了“ ______ ”的思想。
b.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__________)。领导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资产阶级
a.维新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 ______ 》,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 ______ 制度。
b.革命派: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建立(__________)阶级共和国,即学习西方的(__________)制度。
c.激进民主派: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高举(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旗帜,主张深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__________)主义。
26、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1)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_______。
(2)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的指挥下展开_______会战。
(3)中国军队在_______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_______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_______战场取得的_______胜利。
27、646年孝德天皇开始_________经过半个多世纪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8、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________
29、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________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________的、比较完整的________体系和________体系。
(2)大规模的________建设不仅增强了________力量,而且改善了________布局。
(3)我国成功地爆炸了________、________,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________和________。
(4)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________、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同时,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________水平和抵御________的能力。
(6)人民________生活和________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________事业取得长足进步,________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________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8)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9)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________、________、精益求精、敢于________的________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10)外交
A.20世纪________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B.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
C.______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________ ______正式建交
D.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________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30、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________的热情提高;
②中国人民________运动的开展;
(2)表现
(1)除原有的纺织和________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________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3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高峰,面向________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32、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________,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战元凶________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________部队。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33、资产阶级的夺权斗争
(1)矛盾激化:进入17世纪,______________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____________日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利。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标榜“君权神授”,独断专行,经常停开议会。
(2)“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____________王朝的詹姆士二世。
34、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35、王莽代汉
(1)王莽代汉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王莽政权的概况是什么?
36、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有利的形势?
37、“四个现代化”提出的时间和作用是什么?
38、秦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条件?(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思考)
39、列举二十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各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