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下自然界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废弃的钢铁自然锈蚀
B.森林中的枯树叶腐败
C.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D.植物的光合作用
2、“酸”对我们来说一定不陌生。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稀盐酸能用于除铁锈;②浓硫酸具有腐蚀性;③浓盐酸没有挥发性;④浓盐酸能用做干燥剂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各图中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能表示保持H2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
C.
D.
4、氯乙烯(丙)是生产环保PVC材料的重要原料,如图是一种合成氯乙烯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CH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C.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D.该反应后氯元素的质量减小
5、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称得装置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m1,引燃白磷,冷却后称得装置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白磷必须要过量
B.实验过程中气球会一直膨胀变大
C.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m1=m2
D.反应生成 P2O5的质量等于该装置中白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6、空气的成分中,常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保护气的是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7、下列描述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B.氧气在-218℃时变为固态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
8、下列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NaOH+CuSO4═Na2SO4+Cu(OH)2↓
B.CaCO3+CO2+H2O=Ca(HCO3)2
C.2NaNO32NaNO2+O2↑
D.CuO+H2Cu+H2O
9、连花清瘟在抗击新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酮(C22H22O6)。下列对甘草酮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甘草酮分子由22个碳原子、11个氢分子、6个氧原子构成
B.甘草酮不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甘草酮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1
D.甘草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0、实验小组利用图1装置测定塑料袋中O2和CO2的浓度。塑料袋中充有空气,一段时间后压瘪塑料袋,向瘪塑料袋中吹入一定量的呼出气体。测定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s时开始向塑料袋中吹气
B.曲线①表示CO2浓度的变化
C.50s时O2的浓度等于CO2的浓度
D.呼气时中塑料带内壁有水珠
11、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硬水中加入明矾,可将硬水软化
B.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用洗菜水、淘米水浇花,可以节约用水
D.蒸馏是一种净化程度较高的净化方式
12、下列选项中,符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探究与创新:用铁丝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B.变化与守恒: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物的质量不发生改变
C.宏观与微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质量与元素种类、质量均不变
D.模型与推理: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13、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HCl和H2SO4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打开试剂瓶的瓶塞,放在空气中观察,可以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
B.实验室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盐酸、硫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均会变小
1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操作 | 加水溶解,过滤烘干 | 用磁铁吸引 | 点燃 | 加肥皂水,振荡 |
实验目的 | 除去MnO2中的KCl | 除去Cu粉中的少量Fe粉 |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 区分硬水和软水 |
A.A
B.B
C.C
D.D
15、下列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B.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C.可以表示反应体系中各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
D.为了方便配平,可以任意修改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16、甲、乙、丙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符合要求的甲、乙、丙依次为
A.CaO、Ca(OH)2、CaCO3
B.H2、H2O、H2O2
C.CuO、Cu(OH)2、CuSO4
D.C、CO2、H2CO3
17、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泥沙
B.食盐
C.花生油
D.面粉
18、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氯化钙:CaCl
B.H2O中2表示水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C.5个硫离子:5S2-
D.标出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19、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探究分子不断运动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洁净的铝丝浸入硝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
D.铜片放入稀盐酸后产生气泡并放出热量
21、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稀有气体、液氧
B.冰水混合物、海水
C.五氧化二磷、纯净的空气
D.澄清的石灰水、清澈的泉水
22、我国规定,严禁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吸烟。吸烟有害健康,原因是吸烟会吸入多种有害气体,其中有一种氧化物,它的组成中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质量之比是4:3,这种氧化物是
A.NO2
B.NO
C.CO
D.SO2
23、某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各物质的分子数目、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为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变少
C.X与 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8∶34
D.参加反应的 X与 Y的质量比为 14∶3
24、推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有关推理:
①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所以O2转化为O3是化学变化
②锌粒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金属都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③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某物质,该物质属于易溶物
④燃烧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因此灭火只要破坏三个条件之一即可
⑤NaCl的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NaCl,所以NaCl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其中正确的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5、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食盐腌制的食品可延长保存时间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发生了反应
C.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微观原因是分子的大小可以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D.使用含氢氧化钠的炉具清洁剂时,应戴上橡胶手套
26、利用自制多硫化钠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1gNaOH固体和1g硫磺粉末充分研磨后加热,可制得多硫化钠(Na2Sx);
②待冷却后,取0.5g步骤①所得的药品于试管中,加入约10mL水,迅速塞紧橡皮塞,如图所示,在试管外做标记h1,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Na2Sx+O2+2H2O=_______S↓+4NaOH;
③振荡试管约1分钟,将试管倒扣水中,拔下橡皮塞,待试管中液面上升且稳定后,塞好橡皮塞;
④从水中取出试管,如图2所示,在试管外做标记h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充分研磨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B.步骤②中,S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x
C.步骤③中,试管内液面上升是因为试管中氧气被消耗
D.由该实验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2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中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NO2 B SO2 C可吸入颗粒物 D CO2
(2)下列做法不利于净化空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使燃煤脱硫,减少SO2排放
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D大量植树造林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化学反应都是____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28、(1)实验室里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______吸取,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______量出体积。
(2)如图分别为稀释浓硫酸和过滤操作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图A中a应为______(填“浓硫酸”或“水”)
②图B中玻璃棒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29、根据下列表格进行填空
(1)请你画出上述图片中空白处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2)同一横行原子核外电子递变规律______。同一纵行原子核外电子递变规律_____。
(3)硅元素和碳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硅原子和碳原子的_______相同。
(4)氦(H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但却排在最后一列的原因_____。
(5)一般地说,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大。请比较:氧原子钠原子和硫原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30、金属材料广泛应用手工业、农业、交通和日常生活等领域。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黄铜(含铜和锌)、生铁都属于____________。
(2)将黄铜和生铁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浸泡后都有残留固体,其中前一种的残留固体一定含_______,后一种残留固体一定含_______。
(3)生铁浸泡在盐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
31、选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A.氮气 B.金刚石 C.二氧化硫 D.石油
(1)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
(2)可作金属焊接保护气的是________;
(3)可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__;
(4)被称为“工业血液”的是 ________。
32、“化学观念”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1)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元素种类
(2)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反应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填最简整数比)。
33、根据如图图示,请回答:
(1)根据图1,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
(2)图2中,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___________,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___________不同;实验中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
(3)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4、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2)如图是“电解水实验”示意图,图中乙试管中的气体是______。
(3)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检验水样品是硬水还是软水。
(4)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5、请你分析下列实验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1)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发生炸裂______________.
36、电解水可以制得所需的氢气和氧气
(1)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2)上述步骤②的微观过程为氧原子重组成氧分子,氢原子重组成氢分子,则步骤①的微观过程____________;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7、课后查阅资料后,小丽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请回答问题:
(1)分析图2,氯酸钾熔点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分解温度;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丽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Ⅰ | 检查气密性 | 方法:___ |
Ⅱ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 不填 |
Ⅲ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才能复燃。 |
Ⅳ |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后可观察到木条立刻复燃。 |
请回答:①步骤Ⅰ中检查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
②完善步骤Ⅲ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_;
③小丽认为根据步骤Ⅳ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___不变。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丽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
3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发生装置B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E,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室中,集气瓶被称作“万能瓶”,用它可以组装成各种用途的装置,请仔细观察下列(F~H)各个装置的特点,再回答问题:
①实验室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__________________(选填“a”或“b”)口进入。
②若要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同时用该瓶收集较纯净的一氧化碳(CO难溶于水),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
39、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CO与Fe3O4的反应除外)。
40、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很多重要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宏观现象。
(1)挤出浓氨水,A 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___________。设计 A、B 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2)100mL 的水与 100mL 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______________(填“﹤”、“﹥”、“﹦”)200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