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是贬官的意思。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宪宗派人迎接凤翔法门寺的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进行了劝谏。
B.“觥筹交错”出自《醉翁亭记》,意思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宠辱偕忘”出自《岳阳楼记》,意思是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
C.李白《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实写了作者想渡黄河,登太行山,但因冰冻和大雪而作罢。
D.《湖心亭看雪》中有“是日更定矣”,其中“更定”指的是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既然你已经意识到错误,就要坚决改正”是因果复句;“他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而是我们的英语老师”是转折复句。
B.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用平凡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普通而深刻的主题,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C.中国古诗词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郑燮《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大风朔雪冰冻络绎不绝,天气越来越冷,冰层越结越厚,是一连串冰川期降临的预兆。
B. 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C. 乘客因为自己坐过站向公交车司机泼开水,导致车辆失控,差点儿坠入河中。这个乘客的做法简直不言而喻。
D. 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0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_______,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_______,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_______。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2021年10月16日发射升空的,由3名航天员_______核心舱,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6个月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A.指令 分别 着陆 进住
B.命令 分离 降落 进住
C.指令 分离 着陆 进驻
D.命令 分别 降落 进驻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恣睢(zì) 妖娆(yáo) 天娇(jiāo) 强聒不舍(qiǎng)
B.游弋(yè) 青黛(dài) 拮据(jū) 断章取意(yì)
C.娉婷(pīn) 撩逗(liáo) 发窘(jiǒng) 争鲜斗妍(yàn)
D.栈桥(zhàn) 诓骗(kuāng) 恣睢(suī) 歇斯底里(xiē)
6、阅读下列文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斗争的历史。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展现了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的代价,中国有力地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的大量支持和帮助。
A.选段中加点词语:“同”和“和”都是介词,“面对”是动词,“艰苦”是形容词。
B.“没有国界”和“勇敢前行”都是偏正短语,“来势汹汹”是主谓短语。
C.“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斗争的历史。”这个句子中,“斗争”作该句子的谓语。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在“负责任”后面加上“的态度”。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金”“木”是五行概念。
C.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8、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己卯(mǎo):公元109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省儋县,作者于1097年被贬至此。③民:指汉族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指卖者买者。⑤过:作者的幼子,随侍苏轼于海南。⑥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屠沽纷然
B.盖竹柏影也 盖自笑也
C.何夜无月 过问先生何笑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3】用/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4】(甲)(乙)两文作者所展露的胸怀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9、古诗词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友人白居易(乐天)的贬谪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B.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D.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颈联形象生动,请按照前一句的形式,将后一句补充完整: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 。此联至今仍常被人引用,你觉得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职责与担当。应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没有硝烟的战场。公安干警、基层干部、运输司机等,义无反顾,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第一线。最美逆行者,还传递着信心与力量。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抗击疫情的信心,使人们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众志成城的毅力。
材料二
抗击新冠肺炎宣传画
(1)材料一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最美逆行者的意义?
(2)请结合材料二画面内容,简要说说图画的寓意。
11、阅读下面文字,运用积累的古诗文填空。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把握情感,如“但愿人长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月”寄托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中借“雁”渲染气氛,引发思念;“春蚕到死丝方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春蚕自缚,蜡烛自煎,写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词把握情感。如“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中的“悲”,暗寓了诗人迁谪的悲苦;“一上高城万里愁,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愁”抒发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阅读古诗词,我们还可以通过典故把握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运用姜太公钓鱼和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贤主明君和实现自己抱负的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向秀思旧和王质烂柯的典故,表达对新旧凋零,人事全非的怅惘。
12、《水浒传》中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仔细阅读下表,完成探究任务。
人物 | 故事 | 酒与故事的关联 | 探究发现 |
① | 大闹五台山 | 酒令好汉狂 | 通过对这几个经典片段的探究,发现小说多处写“酒”有如下作用: (1) (2) |
杨志 | ② | 酒误好汉差 | |
武松 | 景阳冈打虎 | ③ | |
④ | 浔阳楼吟反诗 | 酒添好汉愁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李商隐的雨
①李商隐的诗歌大体上可以分作政治诗和爱情诗这两个部分。李商隐是一个政治抱负很大的人,他热衷于官场,可他偏偏就生活在官场的夹缝里头。一个一心想做大官的人又做不了,他能怎么作诗呢?最常见最有效最安全的,是写单相思。单相思懂的人更多,更能感同身受。所以,在李商隐的身上,他的政治诗和爱情诗通常是合一的。
②以《夜雨寄北》为例。为什么要讲这一首诗呢,就因为李商隐的雨写得好。这个标题起码有四个内容,第一,时间,是夜里头;第二,环境,正下着雨;第三,他要回信,第四,那个人在李商隐的生活居住处,在北方。中心词是雨,也可以说,是夜雨。这可能是实情,也可能是心境和氛围。
③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创造了一项文学纪录——他描绘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秋雨。这场雨到底有多长?没有人知道。但《夜雨寄北》其实是有情节的,是戏剧性的,它更像是一部长篇小说。可以说,一部宏大的长篇小说就隐藏在《夜雨寄北》里。
④首先,我想对时间做一点说明。时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通常意义上的时间,我们把它叫做物理时间,它无比客观与精确,一分就是一分,一秒就是一秒;还有一种是心理的和文学的,在电影上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银幕时间。比如某个小伙子,他面对着镜头,几秒钟之后,小伙子的脸上长满了皱纹,这就表示几十年过去了。可见,心理和文学意义上的时间充满了弹性。
⑤虽然李商隐是一个诗人,但在《夜雨寄北》里,他在时空的处理方式上已无限接近小说甚至是电影。我们来具体看一看。我们把写回信的那个夜晚当做此时,也就是此时,把那个地点当做此地。
⑥“君问归期未有期”。看信是此时、此地。开始是“君”在问,这个动作是过去时,彼地;接下来,看信人开始回答了,又回到了此时、此地。回答的内容呢?它指的却是将来、彼地。请大家注意一下信息量,就7个字,时空关系就倒了好几个来回。
⑦“巴山夜雨涨秋池”。和第一句的快问快答比起来,这可以说是一段“漫长”的景物描写。因为秋天的雨不是盛夏的暴雨,它很小,而很小的雨要涨满水池,不可能很快。可以说,这个“涨秋池”写的就是诗人心情的煎熬。也可以说,诗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慢慢上涨。这句景是很抒情的。这也是诗歌的玄妙之处:诗人到了需要抒情的时候,他往往会往死里写景。
⑧“何当共剪西窗烛”。这里,时间“哗啦”一下又被拉到遥远的未来,彼地。“共剪西窗烛”本是一个温馨、幸福的画面。但是,在这里,它并不温馨也并不幸福。道理很简单,这句诗遭到了当头一棒,那就是“何”字。“何”意味着遥遥无期,可能是两个月之后,也可能是二十年之后。它是假想的,现实生活里并不存在;并且它不确定,只能等待。
⑨“却话巴山夜雨时”。将来,彼地,却说的是此情此景。“却”是回过头来的意思,很肯定,把一切都落到了实处,但是,由于它对应的还是上一句的“何”,它又不能肯定了。它只是“画饼充饥”里的饼。
⑩《夜雨寄北》这首诗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时间的弹性。所以说,它隐藏着一部长篇小说。如果要写出来,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呢?比如说:我为什么要离开那个“君”?我为什么就回不去了?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彼地,那个“君”经历了什么……这里头有颠沛的人生,有苍茫的、身不由己的命运。老实说,《夜雨寄北》这首诗内部的时间能够产生多大的爆炸当量,完全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和你的人生阅历。
⑪真的,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再没有比《夜雨寄北》更长的雨了。
(毕飞宇/文,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阅读第④段,说说你对心理和文学意义上时间的“弹性”的理解。
【2】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请概括作者认为《夜雨寄北》像一部长篇小说的原因。
【4】通过对《夜雨寄北》的解读,作者传达了自己怎样的阅读经验?
14、与泰山对视
桑新华
第一次,这样整天地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
好友自远方来,路经此地,专为登临久仰而从未谋面的泰山而驻足。准备了半天,谁知一冬一春少雨雪,艰难孕育的好雨偏偏在今天下了。雨雾笼罩了整个世界,天湿了,地湿了,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看看雨丝在微风中舞动,不紧不慢,没完没了。无奈,我们只好在窗前坐下来,望着山,等待。
泰山是世人瞩目的风景地,房屋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高挂楼顶,恰恰与大山形成极好的对视角度。只可惜整天疲于奔波,就像上得无法再紧的发条,身心疲惫,哪顾得上认认真真地看它一回。值此闲暇,以渐渐静下来的心,细细看风雨中的山,似酷夏午后慢慢品一杯绝好的凉茶,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沁人心脾。
山整个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正对着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延绵东西。草木葱茏的繁华让寒冬脱去了,雨幕挡住了雀跃攀登观赏膜拜的人群,连同纷乱与嬉杂,只有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沉默,在山的脸颊上涂抹。
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漂泊着的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图。简单、清丽,透着初春疏雨特有的蒙。所有细节被删去,令人心仪的景观珍宝和被人忽略的山岩顽石模糊成没有差别的一片,平日里闹得满山沸沸扬扬的历史卷帙和永远说不完的荣枯生灭故事,早已收藏进大山深处。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视。久久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弥漫升腾起的苍茫大气。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频频临访、苦苦思辨泰山伟大之所在,是否在感受到了它那持恒超然物外的从容宁静气质之后,才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结语。
友人也在全神贯注,突然头也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长,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于是,河水翻腾飞溅,随势应变地跳跃奔流,水声回响在山城间。多彩的卵石趁机拥挤着、碰撞着,嘁嘁喳喳,热闹得令人炫目。
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曝晒,不惜输出脉管里的血液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阴。而河水顿失滔滔,消落到流细声微,枯竭到河道自身迷失。此时此地,你怎能看得到呢?还记得我们学过这样的一句哲言: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宇宙的巨轮在无声中运转。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动之后的一种沉淀、恢复、修整、提升。静是一首诗,一种美,一种境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练出了宠辱不惊的庄重品格,无愧是自然界的仁者。
主峰西侧平坦的一段,那是天街。其实山与城本来就一体,山与人始终共生共存、相亲相伴。城从南向北走到头便是山,由盘道接天街直到极顶,沿途的各种营生与城里一样红火。这影响不了山的静,它形态静心更静,静到了人们一走进它,自觉不自觉地多一些持重和规矩。从山顶开始就有居民,一路下来到山脚,汇聚成人挨人的城池。山因有了居其中、行其中的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的孤苦和傲气;人因有了雄伟、闻名、可亲可靠的山,才多了生活的自信和情趣。正因如此,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外地人诚惶诚恐地前来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行李的山民气使颐指、不屑一顾,殊不知,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泰山毕竟举世闻名,名山带名城,铁定是全世界认准的旅游胜地。于是人流滚滚,八面来风。城变大了,景变美了,人心变高了。遗憾的是,南来北往的风吹来吹去,但心高起来的那些人少了些本分的清静,添了些浮躁的火气。腰缠万贯的老板与徒步爬山的老太太都有诸多不如意,做学问的和目不识丁的同样奔忙出无可言状的烦恼,为了什么、不为什么都去争一争、嚷一嚷。只有泰山依旧无言,始终不语,默默地看着不肯安静片刻的人世,看着沉浮起落的大地,看着在欲望面前失去自控力、变得孩子似的那些人。那些人看作关系生前身后荣辱成败的大事情,山知道这些和它怀里的树木流水一样,消长生灭,转瞬即逝。浮躁地追逐戏剧性的热闹,宁静地注重丰富真实的生命。2800年前,我们民族文化的先哲就断言:“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三十七章),经千年进化、世事历练,踏进现代文明门槛里的人们,怎就轻易忘记了?奢望过多失望必多,何苦自困自扰。
举目西北望去,巨大的卧佛,仰枕傲徕峰,脚抵九女寨,一卧就是上亿年。它以佛的慧眼,阅尽人间沧桑,任斗换星移、岁月嬗变、尘嚣汹涌,依旧从不动容。看着它那不被任何东西所惊扰、尊贵优雅的姿势和安祥如满月的面容,顿觉一种巨大力量,自己平时的焦躁渐渐化作一缕轻尘,飘然逝去,得以解脱的轻松漫遍全身。
夜来了,一切在如烟如雾的缥缈中隐退,清晰可见的只有闪烁在盘道和天街上形似北斗的路灯,神秘地对我们眨眼睛,这真真实实富有灵性的对视,是一次人与自然、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汇,是精神的净化,它正随着春雨融进生命里。
与友相对。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她说:“不虚此行。”
(选自《走读中国·名山名文卷》)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膜拜 (2)袒露 (3)颐指 (4)尘嚣
【2】心情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干湿之别,然而作者在第二段却写到“登山的心情全湿了”,你如何理解“湿”在这里的含义?
【3】阅读文章第五段,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使他觉得眼前的泰山就像“一幅茫茫大海上漂泊着的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图”?突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4】本文的语言灵动鲜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1)泰山是世人瞩目的风景地,房屋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
(2)河水翻腾飞溅,随势应变地跳跃奔流,水声回响在山城间。多彩的卵石趁机拥挤着、碰撞着,嘁嘁喳喳,热闹得令人炫目。
【5】阅读第八段,说说为什么“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
【6】面对沉稳静立的泰山,作者想到老子的“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是想告诉大家哪些做人的道理?
【7】与泰山对视,作者觉得“是一次人与自然、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汇,是精神的净化”。你觉得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净化?
15、阅读文字,按要求写作。
遇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生出一场对生命的感悟:遇见摒弃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鲁迅感受到异国求学的温暖,茅盾生发出对北方广大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的礼赞……自然万物,人世风情,我们的生活更值得怀想。
请你以“遇见______”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运用描写;②文体不限(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