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红河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根珍贵的同学送我的钢笔。

B.听到语文老师意味深长的一席话,使我深受教育。

C.这些被制造出来的食物,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而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D.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2、下列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A. 我常常想,那些虚长我几岁的哥哥姐姐,是怎样让自己的青春年华变得充实自在而又缤纷多彩的。

B. 自从上次班主任老师造访我家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逐步变得融洽和谐。

C. 我们载歌载舞,热烈欢迎四面八方的客人莅临学校。

D. 在朋友家,我发现这个原本冷冷清清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欢声笑语而蓬荜生辉,温馨美好。

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僧的坚定、孙悟空的智勇、猪八戒的耐劳、沙僧的踏实,凝聚成取经路上不可战胜的力量。

B.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C.《儒林外史》人物丰富,如“隐括全文”的“名流”一一杜少卿,醉心功名的腐儒范进,道德败坏的骗子一一牛浦郎,沽名钓誉的假名士一一娄三、娄四公子。

D.《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家(juàn)     (qiáo)          皱(zhě)       风雪途(zǎi)

B.奋(kàng)     (xǐng)        默(xián)       (sù)

C.隔(jiàn)       裂(jūn)          暗(huì)       然而止(gá)

D.子(méi)       带(xié)          旋(wò)       情趣然(àng)

5、下列词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退(kuì 责(jié   不绝( 藏污纳ɡòu

B.chuò   像(xiāo   线条劲(qiú 动作熟(xián

C.lòu zhú 斜出(   无消息(yǎo

D.   临(bīn 重峦叠zhànɡ 痛疾(è)

6、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老师跟同学都去了操场”“李华跟小红借了一本书”两句中的“跟”都是连词。

B.《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除了描写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还描写了善良的车主刘四,胆小懦弱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是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D.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更多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有时候,两个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构成排比句。这种修辞可以使句子很通畅,有气势,有节奏。

7、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B.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C.妈妈做的红烧鱼耐人寻味,是全家人的最爱。

D.上海是个繁华的大都市,公路上经常塞满了各色的车辆,令人叹为观止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 五柳先生传》回答下列问题。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中粗体字的意思。

(1)好读书,不求 甚解  (________)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______)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________)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 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句是(   )

A. 这首诗的诗体是七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春天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 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B. 颔联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动词,勾画和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 动态画面,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 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尾联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综合性实践活动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擦出了璀璨的火花。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你陪妈妈在博物馆参观,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博物馆文物繁多,妈妈因接一个重要电话错过了讲解员的解说而遗憾。这时你打开手机向妈妈推荐“云观博”APP,你该如何向妈妈介绍呢?请参考下面链接材料向妈妈推荐这款APP。

【链接材料】云观博app是一款AR博物馆应用App,使用云观博app可通过最潮流的AR技术,自动识别博物馆中的展品,并自动显示展品的介绍,包括语音,视频等,并且3d的展示,云观博app更有蓝牙识别技术,语音提示展馆的信息等等。是一款全球首款基于AR技术的全博物馆领域智慧应用,云观博app主要应用在各个博物馆中,可以通过云观博app应用扫描场馆中的展品,动态显示简介,可以播放语音(普通话、方言)和3d的立体动画显示,掌上360度把玩展品,生动的介绍展品信息,可以对展品发表评价,查看博物馆的动态信息等。

我:

(2)妈妈非常喜欢博物馆中的秘色瓷莲花碗,请你参照下面的示意图教给妈妈如何使用这款APP来了解这件文物。

(3)参观结束后,妈妈很是感慨,想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新视野   云观博       巧妙   文物故事        深情     智慧科学     赋能     演绎

上联:

下联: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名句默写

马上相逢无纸笔,

  ,野渡无人舟自横。

,花鬘斗薮龙蛇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

,散入春风满洛城。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江南逢李龟年》诗中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

《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诗句是: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鲁迅的童年与我们一样。通过对《朝花夕拾》的阅读,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跳大海的人

[法]皮埃尔·贝勒马尔

①男的个子矮小,膀大腰圆,肌肉发达。他以立正的姿势站在悬崖上,两只手顺着身子伸得笔直。游客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围着他,向他晃着照相机。

②这些游客是被一位导游带到墨西哥这个偏僻的海岸边的,是受到这样一个口号的蛊惑:“去看一个跳大海的人。”

③站在悬崖边的人叫米亚,是印第安人。他的肤色有如红铜,眼睛恰似煤玉般黑亮。他有多大年纪?30岁,40岁,还是50岁?很难说。他摆好姿势让游客拍照,但没有笑意,面部表情奇怪而凝重,既无欢乐,也无忧愁,表现出忍耐或极其顺从的神情。

④导游向游客介绍,米亚是恰帕斯山的印第安人,他和他的妻子以及7个孩子住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

⑤他的大儿子叫托克庞,13岁,将学习做一个“跳大海的人”。因为米亚从事的是危险职业,要是明天他死了,不能养家了,托克庞就要继承他的衣钵。

⑥为了得到每个游客10个比索,仅仅10个比索,等会儿米亚将要冒死往下一跳。

崖下是太平洋,海水在一个狭隘的小湾里翻涌,拍打着礁石,溅起浪花。从平台到水面高36米。

⑧游客们胆战心惊地俯身去看,发出轻微的惊叫声。

⑨导游解释,低潮时,海湾里的水不够多,不能跳。因此,要等到涨潮时才能跳,届时水深将会达到3.6米。多年来,当有游客来时,印第安人米亚就会这样做!

⑩20分钟后水位才能达到最深。

现在米亚需要养精蓄锐,尤其是晚上,每只手拿着火把跳时更应如此。这可是加倍的冒险。为了这加倍的冒险,这些游客会多给几个比索……导游滔滔不绝,他从口袋里掏出常卖的小玩意儿,一只手递给游客,一只手收钱。他有如安装在弹簧上的黄鼠狼玩具一样,伸缩着手臂。只有那印第安人米亚,在悬崖上用慢动作做着准备。他开始往自己身上擦一种暗绿色的荧光药膏。夕阳的余晖将他裹起来,将他变成一尊雕像。

托克庞坐在他父亲脚下,像供祭器一样地替父亲托着膏药盘子。他既害怕,又很骄傲,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为父亲做事。

米亚跪在深渊之上,双手合十,脑袋低垂。孩子的姿势和他一样。导游站得远远地说,米亚正在冥思和祈求上帝让他活下去。

时间近了,离米亚冒死一跳只差10分钟。

A那边岩石上,米亚和他的儿子托克庞始终在两盏聚光灯的光束中祷告。天气闷热,太阳整个儿沉到大洋中,留下的金色的雾霭逐渐化为青蓝色,米亚站起来,那1.6米高的荧光发亮的身形剪影,在夜色中使游人发出“啧啧”的赞美声。人们低声议论,发出感叹,谈论着那沿峭壁凸出的岩石所显露的危险。

在完成唯有他知道的跳水仪式时,米亚做着一些姿态奇特的低头弯腰的动作,后退,前进,再后退,拉长四肢兀立在夜色中,犹如他拿着光在演出一样。他脑瓜上扣了一顶黑色棉帽子,现在只穿一条很小的缀着闪光片的游泳裤。

最后,他站在岩上不动,手握着儿子递给他的两支火把。

他的脚在慢慢地向岩边挪动,直到脚趾伸过岩石,牢牢钩住石头,不再动弹。

托克庞和他父亲一样,一动也不动,身穿一条没有花色的短运动裤,俨然是他父亲的小化身:同样的体形,同样神秘的面孔,同样聚精会神,也许将来有一天会学父亲做同样的营生。

时间一秒秒过去,只听到36米深的深渊之下惊涛拍岸的声音。大家默不作声。一种紧张感从印第安人的肉体上显现出来,它告诉游客,跳的时刻就要到了。

米亚伸展身子,从胸腔里爆发出一声大叫——一声声嘶力竭的狂叫。他举起双手,身子突然一松,便朝着闪光的水面飞去。几乎同时,他身子在那里砸起一个白色的麦束状水柱。他跳时扔出的火把在水面熄灭,发出“咝咝”的响声。

这一切转瞬即逝,游客只来得及发出一阵“啊啊”的惊呼声。大家俯下身子,在光线强烈的聚光灯下搜寻那即将露出水面的潜水者的脑袋。他本应一下就浮出水面。但有人号叫起来……原来是托克庞!他明白了,他比大家更早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还没浮出来!

他站在悬崖边上叫喊,整个身体朝向天空。B人们注视着他,寻思着这场戏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在下面,在他父亲身体消失5秒到10秒的地方,海水又卷起一个漩涡。这漩涡尚未合拢又打开了,因为站在崖边号叫的托克庞跳下去了,那号叫之声湮没在另一个、比先前小得多的麦束状水柱里。

这天晚上,在阿卡普尔科的海岸边,米亚双手抱着他儿子托克庞从水里浮出来。米亚原想教他的儿子怎样做一个“跳大海的人”,这是他教的第一课。

然而为了这第一课,这一晚,米亚忘了告诉他儿子,有时为了吓一吓游客,他要在水下多待一会儿,让他们认为自己险些淹死了,为此好多获得一些小费。当游客多的时候,这样做值得……他忘记了他的生命是一种买卖。于是,他为游客献出了一个孩子。

(选自《读者》,有删改。2021年第1期)

(小说·理情节)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A:我认为本文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就是“米亚站上悬崖→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米亚浮出水面,儿子献出生命”。

B:我认为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才构成情节。我这样梳理情节:因为③________________,所以儿子托克庞最终献出了生命。

(小说·品文味)

(2)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那边岩石上,米亚和他的儿子托克庞始终在两盏聚光灯的光束中祷告。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句中圈出一个关键词,你会圈哪一个,为什么?

(小说·探笔法)

(3)文中3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对大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悟意蕴)

(4)文章塑造托克庞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4、麦田上的乌鸦

紫  慕

⑴它如同一枚血红色的风标,一直迎风飘扬在我青春的河边。

⑵许多年来,我常常怀念它,每每想起它,我就心痛。它是一只黑色的鸟,直到许多年后,我才真正地知道了它的名字,也才真正地理解了它。

⑶我的少年时代曾经有过一段游手好闲的日子,我随意地将自己宝贵的时光抛洒在诸如下河摸鱼、爬树偷果子等无聊琐碎里,直到一个初夏的午后,在村口的那一片金黄色的麦田边遇到了它。它匍匐在地上,气息奄奄。它是从田边一棵极高的梧桐树上跌落的,受了很重的枪伤,被几个村人围着议论。当我不经意间透过人群的缝隙望向它时,它哀伤而无助的目光很尖锐地刺痛了我年少的心扉。一瞬间,我无所顾忌地拨开人群,轻轻地将它托起,抱进怀里,然后急匆匆地向十余里外的一家诊所跑去。

⑷也许是一个少年眼中涌动的温情的泪水和苦苦哀求让诊所里的那位老医生感动了吧,他不仅为它取出了体内的子弹,还为它精心地敷药包扎伤口。

⑸后来,在我精心的照料下,这只黑色的鸟的伤势逐渐好转了。望着它日渐好转,我的心中就涌出一股说不出的喜悦。这样的喜悦就像在初夏日日疯长的麦子一样,在我的心中饱满起来,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被它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击中。

⑹它已经基本痊愈了。可以在我的屋子里来回地蹦跳走动了,但它却时常呆呆地隔着玻璃凝望窗外的世界,似乎在想着什么。起初我并未在意,但它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我的心倏忽一惊。它先用尖尖的嘴巴啄了一下窗上的玻璃,接着一下,又一下,力量越来越大!到后来,它竟然站在我家的大柜上,展翅朝窗口俯冲过去,然后重重地撞在窗玻璃上。那个瞬间,我一下明白了,它是向往窗外的世界了。飞翔才是属于它的生命姿势。 

⑺而我那时是多么舍不得它离开呀,我正日日做着许多和它相关的梦呢。我正打算像一位左牵黄右擎苍的王者,将它放在我的肩上,大摇大摆地从人群中炫耀地走过呢。当我被它的这个奇异举动惊醒之后,就即刻紧闭了门窗,生怕它在我的一个不留神间飞出窗外。

⑻它大约看出了我的意图,就开始了它死命的抗争——它扇动翅膀打碎了我的暖瓶,甚至我窗台上的几盆兰花。终于有一天,我愤怒了,把它拴在我的床头。但等我回家,却发现我是多么的失败,因为它已经用自己尖利的嘴啄开了腿上的绳子,又开始在我的屋里飞来撞去。而我也分明看到,为了啄开绑在腿上的绳子,它已将自己的腿啄得血污一片了。但那一刻,我依旧不肯罢休,终于做出了那件让我懊悔终生的事情。我找来一个筐,将它扣在里面,还在筐上重重地压了一把椅子。

⑼傍晚,当我回到家,看到筐子依然静静地扣在那里时,心中顿时就有了一种胜利者的得意。暗想,它终是屈服了。然而,当我翻开筐给它喂食时,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它的身上和筐的内壁上竟然血迹斑斑。它直挺挺地仆在地上,双翅死命地伸展开,头高高地仰着,眼睛瞪得大大地望着我,但却一动不动了——它死了。

⑽它是为了要去窗外的那片麦田的上空飞翔,才如此这般决绝地和我抗争到底的。那个瞬间,于它的面前,我突然为自己无比的渺小和残忍感到羞愧不已。

⑾许多年后,当我长大成人,经历了漫漫人生求索路上的苦痛之后,一次偶然,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的一间画廊里看到一幅油画。画面上,一只黑色的大鸟,自它身后的一片被乌云遮蔽了的黑色的天空向着身下的一片耀眼金黄的麦田,极力展开它的一双大翅,如大鹏一般翱翔。那一刻,我不由地想起了少年时光里的那只黑色的鸟。于是我轻轻地走近,在那幅油画的下角上,我清晰地读到——《麦田上的乌鸦》,作者:文森特·梵高。

【知识链接】《麦田上的乌鸦》传说是印象派画家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是他自杀前几天所画。

1文中“我”对鸟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请依据提示将表格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鸟的境况

鸟受枪伤

鸟伤逐渐好转

鸟啄玻璃、撞击玻璃

_______

鸟在筐内抗争致死

“我”的态度

心痛

_______

惊愕

愤怒

羞愧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当我回到家,看到筐子依然静静地扣在那里时,心中顿时就有了一种胜利者的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它的身上和筐的内壁上竟然血迹斑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6)段写道:“但它却时常呆呆地隔着玻璃凝望窗外的世界,似乎在想着什么。”

请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它”此时的心理活动。

4联系全文,试推测梵高画作《麦田上的乌鸦》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_____________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