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重庆市专用)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平静的__________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__________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海在我们脚下__________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又像是甜美的蜜糖;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

海睡熟了。

不晓得过了多长时间,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声音__________。

A.黯淡 挂 呻吟 震耳欲聋

B.深黯 镶 呻吟 振聋发聩

C.深黯 镶 沉吟 震耳欲聋

D.黯淡 挂 沉吟 振聋发聩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 ,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 (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监督、 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城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的   当下,必须   、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A.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D.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一般分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

C.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文学创作之外,[甲]沈从文先生为数甚多的随笔、检讨、书信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精神空间,从中浮现出个真实可亲的作者面相,对渴望了解大师人生及创作的人而言,无异于一把金钥匙。[乙]《大小生活都在念中》(写于1966~1976)是先生在动荡岁月里写的家书,这些保存下来的文字,因传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与思想而弥足珍贵,既是了解作家情感与思想的上佳读物,也是了解那个苦难时代的可靠读物,[丙]有忧患深沉的家园情怀;有真挚细腻的儿女情长;有徘徊在歧路的迷茫与惆怅。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5、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者 读:dòu,文章句中读起来要停顿的地方

D.官盛则近   谀:,阿谀奉承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

谷立立

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这和其早期经历无不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19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常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意外的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注】①阿尔贝·加缪:1913生于阿尔及利亚,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对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质疑,历史证明了加缪是正确的。②阿尔及利亚战争:5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 昔日的战友:指萨特。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加缪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因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B. 加缪有着积极的人生观,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满含着热情介入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和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

C. 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是他文学创作的永恒的文化背景。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D. 加缪与萨特政府在政治观点上存在分歧,一为对待斯大林的态度意见相左,二为对待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的态度不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 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使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

B. 《局外人》叙写了主人公默尔索永远推着石头上山,对待世事无动于衷。这篇小说叙述冷静克制,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C. 《鼠疫》是加缪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生活不是无望的,荒诞虽始终多于幸福,但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D. 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的身份极为尴尬,最终被认为是阻挠和平的帮凶。

E. 加缪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思想,那时双方均无法认同。后来加缪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表现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加缪是被“放逐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而他认为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是:“______”。

(2)《琵琶行》描写琵琶女梦忆往事,醒来粉泪纵横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得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何谓“风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李白而言,“风流”是潇洒的风度和不凡的才华:“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对于苏东坡而言,“风流”是面对滚滚长江抒发对古代英雄的缅怀:“____________”;对辛弃疾来说,“风流”是看到亭台楼阁的流风余韵被岁月洗涤净尽后的感慨:“_______”;而对于毛泽东而言,“风流”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悟”“知”“觉”表达了自己对今昔生活的思考: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本诗(“本诗”指的是试卷中用来鉴赏的诗,即王维的《晓行巴峡》,下同)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被先帝许以重任以来自己日夜忧心国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以“______”写自己生活条件艰苦,但却安贫乐道,面对那些富贵子弟“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表明将人生短暂的感慨寄托于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用“蛾眉遭妒”表现贤才受到排挤的境遇。屈原在《离骚》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3)“琴瑟和鸣”这个成语比喻夫妇情笃和好。《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以“琴瑟”表达亲近之意。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诗歌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回答问题。

1下列对节选部分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点:思想内容、语言、感情)()

A.“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虽然诗人未完全摆脱“为尊者讳”的束缚,把唐玄宗的仓皇出逃说成“千乘万骑西南行”,但“行”字中却隐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B.“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玄宗在四川逃难期间,对在马嵬坡下赐死杨贵妃的行为追悔莫及,以至在行宫里望见月亮,在雨夜里听到铃声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意思是在马嵬坡的泥土中,不见杨贵妃,只见她的死处。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内心的悲哀、痛苦和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之情。

D.“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形容夜不成眠的境况。这两句极力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至于夜不成眠的孤寂凄苦。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考点:艺术手法)

3简要分析“黄埃散漫风萧索……圣主朝朝暮暮情”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和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 淮 南 所 住 白 土 村 地 居 疆 埸 数 见 军 旅 护 儿 常 慨 然 有 立功 名 之 志 及 开 皇 初 宇文 忻等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幼而卓荦:出众

B.频见勉 劳:慰劳

C.朕复何望:指望

D.及宇文化及构逆:忤逆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群辈惊其言壮其志崛起阡陌之中

B.被引入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C.时休息 失其所

D.公意尔 臣敢上璧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以后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是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可又指赴京都。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3)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20年3月5日晚开始,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夕阳西下,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卧床老人做CT途中,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于是有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个是年近九旬的重病患者,一个是从业未久的年轻医生,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可能都曾有过惶恐、灰心、失落。报道里说,这位患者刚入院时病情危重、心情低落,甚至拒接家人电话。而在这个下午的那一刻,两个生命在夕阳之下的背影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感动。

人之为人,像一棵芦苇,脆弱也坚韧。病毒能袭击我们的身体,却难以击垮我们的精神。一抹夕阳、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灵魂瞬间被“治愈”。我们总在很多时候有所失去也可以有所得到。

作为一名“奋力冲向高考”的青年,你对以上内容有什么触动、启发和思索?请给西方媒体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西方媒体曾对中国的种种偏见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