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1954年,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召开了一届人大和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历史学家唐德刚说:“胡适大名垂宇宙。”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表的文章是( )
A.《文学改良刍议》
B.《狂人日记》
C.《敬告青年》
D.《文学革命论》
3、慈禧太后在听到条约签订后,非常厚颜无耻地向外国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个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读图说史,根据下列图片提取正确的信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B.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C.创建了黄埔军校,培养了革命人才
D.国共和作到国共对立
5、关于如图文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颁布于抗战时期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
③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④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里的"喜讯"指
A.中共二大召开
B.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C.中共七大召开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7、如下图,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 )
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A.快速上升
B.曲折发展
C.缓降缓起
D.持续下滑
8、下图是我国早期的报纸。通过当时这份报纸,我们可能看到的新闻内容有
①谭嗣同英勇就义
②鸦片战争爆发
③《马关条约》签订
④辛亥革命成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中国人起名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10、1841年初,英国侵略军占领了( )
A澳门、 B、虎门 C、香港岛 D、香港
11、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
A.《民报》
B.《国闻报》
C.《知新报》
D.《新青年》
12、下列关于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赎买改造的政策
B. 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管理的轨道
C. 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公私合营
D. 建立了生产合作社
13、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
A. 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
D. 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14、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是( )
A.组织建党、军事建军
B.政治建党、思想建军
C.组织建党、政治建军
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15、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延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会议( )
A. 召开于1956年的北京 B.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下列哪一表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17、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千万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挺身而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中被人民称颂为“解放军好战士”的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李济深
D.张澜
18、历史遗址、透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凝聚着民族的认同感。下列遗迹中能见证日军犯下大屠杀罪行的是( )
A.圆明园遗址
B.三元古届
C.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D.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19、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城里闹革命了,许多乡里人由于害怕被剪掉辫子而不敢到城里去,但到了后来,他们发现知县老爷还是原官,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0、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1、1949-1956年被称为____________;1956-1976被称为____________;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____________。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社会性质是____________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进入____________。
22、填空题。
(1)黄埔军校的创办为____________的建立和随后的____________做了准备。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军长,____________任党代表。
23、状元实业家______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走上______的道路。
2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
25、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_______,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指挥下,取得_______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_____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7、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_____的理论;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_____在会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28、促进两岸交往日趋密切大事记
1990年 |
|
1991年 |
|
1992年 |
|
1993年 |
|
29、填空题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____);1860年10月,(_____)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____)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____)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工业。
(3)(_____)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革命军在(_____)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4)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队伍到达(_____)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5)(_____)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1947年夏,刘伯承、(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30、______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共十九大上,___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1、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32、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事物。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沈阳市建设了哪两个大型重工业项目?
(2)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在能源开采和军民共建中作出贡献与表率的两位英雄模范代表人物?
(3)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发动“文革”的人是谁?“九一三事件”中机毁人亡的反革命集团主谋是谁?
(4)改革开放新时期,起到“窗口”示范作用的经济特区是哪个?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里?
(5)如何看待建国以来的建设成就和严重错误?
3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3年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皇帝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材料二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材料三 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侮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评价的是哪一场战争?“英国大炮”打开“天朝”大门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清政府收到“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份“礼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在巨大的民族耻辱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
(4)请你为上述材料拟一个恰当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