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本质不同在于( )
A.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B.属于民族问题
C.属于外交问题
D.属于国际纠纷问题
2、《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号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进步性
B.革命性
C.民族性
D.广泛性
3、马士称:至1839年为止,是由中国规定维持中西关系存在的条件;自1860年以后,转而由西方国家将中西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条约确立的各种原则,成为“支配”中国对外关系的常规。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日本侵华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 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 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5、“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里的“中国道路”是指( )
A.资本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会主义道路
C.民主主义道路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为了践行这一主张,他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发昌机器厂 C.湖北织布局 D.福州船政局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下列叙述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②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9、虎门销烟是打击毒品的历史壮举,其领导人是
A. 邓世昌
B. 张之洞
C. 曾国藩
D. 林则徐
1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11、观察下表,导致下表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自然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12、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大碑座的四周镶有十块浮雕,其中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武昌起义
D.五四运动
13、在中国众多院士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工程院院士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 )
A.袁隆平
B.蒋道平
C.南仁东
D.屠呦呦
14、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
A.“四人帮”祸国殃民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经历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15、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是太平天国早期的纲领
B.中心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
C.既有一定的革命性,也带有空想性
D.在革命中得到具体的实践推行
16、近代史上,一位日本企业家在重庆开办纺织厂。你认为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前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鸦片战争后
17、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
A.偷袭珍珠港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旅顺大屠杀
18、下表中我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 )
中国历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1949-1952)
年份 | 粮食 | 棉花 | 油料 | 黄红麻 | 糖料 | 茶叶 | 水果 |
1949 | 11318.0 | 44.4 | 256.4 | 3.7 | 283.3 | 4.1 | 120.0 |
1950 | 13212.5 | 69.2 | 297.2 | 7.9 | 337.8 | 6.5 | 132.5 |
1951 | 14368.5 | 103.1 | 362.0 | 25.0 | 498.9 | 7.9 | 156.4 |
1952 | 16391.5 | 130.4 | 419.3 | 30.6 | 759.5 | 8.2 | 244.3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标志是
A.袁世凯掌握清朝的军政大权
B.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C.革命党人与清朝举行南北议和
D.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0、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主集中制
21、根据信息提示,写出下列答案。
(1)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发展计划——
(3)万隆会议提出的外交方针——
(4)对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的管理方法——
(5)九年义务教育是哪一发展战略的奠基工程——
2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 ①___;中央的代表人物是_ ② ;地方的代表人物是_③____、 ④_ 、左宗棠和张之洞。
23、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提出对台湾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均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历史上称作“________”。
24、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____________。
25、1919年_________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6、孙中山辞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_________继任临时大总统。
27、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史实。
(1)开国大典上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是 (填人物),时间是 年。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其中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的是 。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4)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该事件开始的时间是 年。
28、1992年,经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协商,双方都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_____原则”。我们把这种表述称为“_______”,这是维系海峡两岸关系的基石。
29、由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因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这一法律文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_,消灭地主阶级的事件是________,因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30、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关的历史人物。
(1)领导近代中国第一场大规模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______;
(2)既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又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______;
(3)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创立者:______;
(4)发动西安事变的“千古功臣”有张学良还有:______;
(5)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付诸实践的状元实业家:______。
31、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材料中的“伟大转折”是指什么?
(2)“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会议内容还有哪些?
(3)这次历史转折给我们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有哪些事让你感到自豪?
32、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舞台。从旧中国的“弱国无外交”,到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逐步成长为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大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为建立与各国间正常关系,中国提出了什么外交原则和方针?
(2)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哪些国际会议的舞台上得到展现?
(3)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哪些外交成就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33、探究与运用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南京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2)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位爱国志士印象最深刻?从中你学习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34、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