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面这组图片确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两弹一星”功臣
B.载人航天工程
C.保障粮食安全
D.人类健康事业
2、下图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D.“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3、下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
A.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成为队伍最庞大的革命政党
C.团结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D.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三大战役,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 )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
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D.由战略反攻倒战略决战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完成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1949年使中国历史进入新世纪的事件是
A. 三大改造
B. 渡江战役
C. 开国大典
D. 抗美援朝
7、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他进行的调整是( )
A.建立苏维埃政权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改革了苏联模式
8、“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南昌起义
D.挺进大别山
9、从19世纪60年代起,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教育逐渐开办起来,下列相关的事项有
①办新式学堂 ②设立翻译馆
③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④筹建新式海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1、八年级为港澳回归组织了海报展,细心的小明在展板中发现一个小错误,这个错误是以下哪一项( )
A.香港回归时间:1999年12月20日
B.香港曾经被英国占领
C.港澳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政策
D.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
12、标志着太平天国已初步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
A.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 洪秀全称天王
C. 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D. 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3、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B.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C.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4、李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某专题复习时,得出一个结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历史学习注重论从史出,下列史实不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有( )
A.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C.1937-1945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D.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战败后逃往台湾,致使大陆与台湾骨肉分离
15、这一文件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这一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天工开物》 D.《天演论》
1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 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C.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时间是
A. 1995年
B. 2001年
C. 2008年
D. 2011年
18、太平天国运动由兴盛走向衰败是在
A.定都天京后
B.天京事变后
C.安庆失守后
D.洪秀全病逝后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什么时候在哪召开的( )
A.1949年9月北平
B.1949年9月西柏坡
C.1954年9月北京
D.1954年9月西柏坡
20、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下列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准确的是:
A. 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
B.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相互开放
C.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D.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
21、1949年10月1日下午,_______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___________”的诞生。
22、解放南京:________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___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23、使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的事件是中国加入________。
24、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____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5、1895年的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壶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__________。
26、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____________”。
27、我国大陆最后统一的地方是______。
28、____________于1839年6月在虎门销毁110多万千克鸦片,他一生力抗西方入侵同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9、皖系军阀以______为首,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奉系军阀以______为首,主要盘踞在东北。
30、背景:经过________,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31、近代史上,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我国的哪一领土?该条约增开哪里为商埠?
(2)近代曾长期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的是哪个国家?是通过哪个条约割占的?
(3)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中,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的是哪个国家?
(4)西方列强通过哪一条约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特权?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条约是什么?
(5)你认为我国怎样才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32、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事件
(1)被称为是“人的发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2)标志法国大革命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3)古代印度的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名称叫——
(4)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是——
(5) 古代埃及文明的标志是——
(6)古代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7)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
(8)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
3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回首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政权巩固)
(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与哪一场战争有关?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道路探索)
(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体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哪一成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实践创新的伟大举措是什么?
(3)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哪个反革命集团?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谁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特色中国)
(4)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什么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座城市?
(5)香港、澳门回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哪一理论创新成果?试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其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一例。
(6)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请你结合所学及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34、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华文明也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三 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路上留下明朝强大的影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材料四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远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的“这条路”的名称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条路”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的“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指的是什么?这次“壮举”最远到达了哪里?
(4)根据材料四,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汉唐的繁荣和清朝的落后,你对外交政策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