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齐齐哈尔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写道: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其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B.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4月12日,发出了大屠杀的命令“汪精卫也叫嚣要用对付敌人的手段对付共产党……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这些事件导致了

A.南昌起义失败

B.北伐战争失败

C.国民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失败

3、下图是“解放天津全歼守敌”的报道。这一报道反映的历史史实出现在(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进入21世纪,中国倡导“和谐世界”,在2012年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国尽己所能地为国际社会提供医疗物资、疫苗等各种帮助。由此可见,中国外交(       

A.实现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目的

B.消除了世界各国的分歧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

D.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5、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他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A.公然镇压革命

B.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C.出卖维新派

D.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大变化。其中,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C. 确立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D. 极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7、长征途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事件是:

A.四渡赤水

B.夺取遵义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8、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C.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D.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9、“茶叶和丝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开始人规模种茶,还设立茶厂专门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材料描述的是

A.鸦片输入的危害 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中国边疆的危机 D.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10、“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曲所反映的史事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49-1956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7—1936年:十年对峙,渐趋合作

1949-1956:?

1978至今: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七七事变,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日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2、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9月举行的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宣称:“我们……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指的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13、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一事件标志着(     

A.祖国实现统一

B.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C.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D.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14、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鲁迅——《黄河大合唱》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茅盾——《愚公移山》 D.冼星海——《狂人日记》

15、毛泽东说“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这说明了

A. 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

B. 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

C. 群众基础不重要

D.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

1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7、如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18、他说:“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他是

A. 焦裕禄

B. 雷锋

C. 王进喜

D. 孔繁森

19、孙中山《讨袁檄文》中提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戳此民贼,以拯吾民。”在此前后,革命党人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斗争有(       

①安庆、绍兴起义          ②黄花岗起义          ③二次革命          ④护国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D.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______会师。古田会议确定了“______”的建党建军原则。

2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______多万平方千米;________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23、中共十九大于2017年10月召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那么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作为我们一切工作指针的会议是________

24、________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__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5、19274__________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6、_____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____年,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

27、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人民的大宪章是——

28、19278__________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192912__________ 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9、1853年太平军攻占______,建立太平天国。

30、1912年1月1日,________成立,________当选首任总统。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到1949年,一共三十年时间。

(1)什么历史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该事件发生的导火线是什么?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叫什么?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内战。第一次是从1927—1936年的十年内战;第二次是1945—1949午的解放战争。请问,在解放战争期间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人民解放军在哪个战役中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3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召开的?这次会议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33、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改革指的是什么?城市改革指的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吕鸿宾(1911.11-1990.6),日照市莒县闫庄镇吕家庄(现在爱国村)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一直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吕鸿宾等三户农民办起了全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发展到59户,1955年建成了由19个自然村组成的爱国搞基农业生产合作社。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是什么?有何目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何时完成?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何变化

材料二:吕鸿宾作为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有时作为主席团成员出席大会,曾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

(2)吕鸿宾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是哪一年?这次大会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次重要会议,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什么?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类似性质文件是什么?

材料三:在1958年的运动中,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共产风”盛行。吕鸿宾勇敢地提出“上高地里秧地瓜种谷子,下洼地里种高粱”保证了这年粮食大丰收。

(3)材料中“1958年的运动”是指什么运动?当时的“左”倾错误还有那些表现?

材料四:1967年春,村里的造反派掀起了夺权运动,吕鸿宾被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被揪到县里批斗,先后挨斗39次。

(4)吕鸿宾在什么运动中被批斗?该运动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五:中年后的吕鸿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关系的四次调整,每次他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5)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哪四次调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