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6—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选项能全面反映其历史阶段特征( )
A.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2、“地主”一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完全消失是(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3、太平军打击洋枪队的史实说明
A.太平军只打外国人 B.太平军要把外国人赶出中国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 D.太平天国军事力量强大
4、“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实在是在那个条约签订后获得的( )
A. 《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5、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政治局面是( )
A.军阀混战
B.割地赔款
C.徭役繁多
D.贪官横行
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抗击的侵略者是( )
A. 英军 B. 英法联军 C. 俄军 D. 八国联军
7、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清朝威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称为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9、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 )
A. 实施“一五”计划 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0、在中国近代,重庆屡次成为历史漩涡的中心。以下事件中,发生在重庆的是( )
A.《虎门条约》的签订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C.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D.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11、这次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该会战是( )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长沙会战
D.枣宜会战
12、《汉谟拉比法典》是哪个国家留给世界的重要文明遗产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
13、毛主席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诞生于
A.江苏泰州
B.辽宁大连
C.山东青岛
D.海南三亚
14、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要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这个统一的革命组织是( )
A.中华兴中会
B.中华光复会
C.中国同盟会
D.中国华兴会
15、《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这个时期出现的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包括( )
①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②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③邹容的《革命军》 ④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它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它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17、每年的“十一”长假成为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的节日。规定“十一”长假依据的历史事件是: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和平解放北平
D.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18、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上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广大农民从中获得了
A.换届选举权
B.生产自主权
C.土地所有权
D.农场经营权
19、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是在废除科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
B.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C.商务印书馆是近代外国人创办
D.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20、报刊头版是每期报纸最重要的内容,下表为1945年国内重要报刊头版标题。这表明抗战胜利前后( )
报刊名称 | 类别 | 文章标题 |
《解放日报》 |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 |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 |
《新民报》 | 重庆最大的民营报纸 | 《蒋主席广播向民主团结大道前进》 |
《中央日报》 | 国民党党报 | 《国父指引民主合作实现永久和平》 |
A.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国
B.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建成
C.国民政府坚持独裁统治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1、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_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中国驻军奋起还击,影响(标志):___________。牺牲的爱国将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01年是中国外交成就突出的一年:中国上海承办了___________(组织全称)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加入___________(组织全称),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23、1915年,______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青年》和______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24、_____、_____发动了西安事变。
25、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工人运动是_________。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________。
(2)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________。
(3)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
(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________。
27、鸦片走私:鸦片战争爆发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________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________。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8、构筑历史发展的时序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A事件反映的是哪次农民运动:________。
(2)B事件中这一阶级派别努力的目的是:________。
(3)C事件中在黄海海面“以死壮军威”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
(4)E事件中所签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
(5)D、F两个事件共同的特征是学习西方的:________。
(6)G事件中所标举的口号是:________;其代表人物中最早宣传马克克思主义的是:________。
(7)通过观察以上年代尺所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线索是:________。
29、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2)中国地主阶级被消灭——
(3)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5)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30、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________。
31、武汉会战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32、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新中国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2)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中国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是哪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战争的胜利有着怎样的伟大意义?
(3)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新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新中国外交的哪一重大胜利使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5)通过以上探究,有什么认识?
3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邓小平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2)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姓“资”姓“社”问题,邓小平是如何解决的?生了什么影响?
(4)邓小平在我国的历史地位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3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侵华事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抗争。请列举一例农民阶级抗击列强侵略的史实。
材料二: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开明人士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危局,一部分人开始睁眼观看世界,……件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封建统治飘摇不定,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封疆大吏着手开始由上至下的改良,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提高国防能力,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的改变,始终维护着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
——摘編自赵博宇、孙琰《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3)材料中地主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指什么事件?从材料中你还能提炼出哪些有效信息?
材料三: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4)拉开了康有为、梁启超探索救国之道行动的序幕是什么事件?这场运动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