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其中,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分别是指( )
A.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
B.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土地改革“一国两制”
2、某班同学排演历史短剧《攻占巴士底狱》,该剧模拟的资产阶级革命场景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3、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的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4、“打虎”“拍蝇”“猎狐”这些出现在我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新名词,主要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5、1912至1918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
A. 煤炭和钢铁业 B. 铁路和公路
C. 建筑和纺织业 D. 纺织业和面粉业
6、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图中C点到D点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A.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显著
7、《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善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黄花岗起义
8、毛泽东曾说:“□□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下列适合填入空白处的内容是
A.延安
B.瑞金
C.吴起镇
D.西柏坡
9、1936年毛泽东回忆到:“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青年杂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提倡
A.民主科学 B.自强求富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10、下面是一些国际著名记者、作家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话语。这一历史事件( )
斯诺 | “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 |
索尔兹伯里 | “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
史沫特莱 |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 |
安东尼 | “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
①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④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洋务派创办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自强
B.实现求富
C.争取民主
D.实业救国
1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A. 缺乏科学理论 B.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 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13、如图漫画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针砭时弊。它揭示的社会现状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八国侵华加深了民族危机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4、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A.辽沈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B.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C.平津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D.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5、联合国“国际禁毒日”的确定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领导人分别是( )
A.1839年,林则徐 B.1841年,李鸿章
C.1842年,陈化成 D.1851年,洪秀全
16、下表列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创造的历史上的第一。这些建设成就的作用是( )
时间 | 事件 |
1956年 |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
1956年 | 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
1956年 | 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
1957年 | 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
A.使我国迈入工业强国行列
B.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使我国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D.我国实现了工业品的全部国产化
17、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该事件发生于
A.1905年 B.1906年 C.1895年 D.1896年
1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A.鞍山钢铁公司 武汉长江大桥
B.宝成铁路 兰新铁路
C.武汉钢铁基地 包头钢铁基地
D.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
19、某班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战争”专题时,制作了下图的年代尺,对此年代尺中A、B、C、D四处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战争发生的根源是广州虎门销烟
B.战后中国所有地区对外国列强开放
C.战争中圆明园遭到列强极大破坏
D.战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20、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京师同文馆 ②废除科举制 ③创立《申报》 ④创办商务印书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21、______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______是中国军队(共产党)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2、根据所给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虎门销烟——
(2)虎门战役——
(3)收复新疆——
(4)黄海海战——
(5)汉阳铁厂——
(6)轮船招商局——
23、1838年底,( )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从英、美等国商贩处缴出的鸦片在( )海滩当众销毁。
24、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入相应题后的括号内。
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C.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D.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E.《论持久战》
(1)八七会议(汉口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主张。( )
(2)古田会议上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 )
(3)解放战争时期,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著。( )
(4)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为刘胡兰同志的题词。( )
(5)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的论著。( )
25、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 ______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主要派系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______为首的奉系军阀,等等。
26、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事件。
( 1 )标志祖国大陆领土完成统一的是________________。
( 2 )提高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 )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的是________________。
28、1951年,_______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___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9、鸦片走私:鸦片战争爆发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________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________。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30、(1)下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中A处的建设成就是____;图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局部示意图》中B处的经济特区是____
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图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局部示意图》
(2)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到____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1965年8月,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____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____。
(4)____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012年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____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5)2001年12月,中国成为____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新空间;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____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1、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2、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谁窃取?
33、请简述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把这个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
34、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的具体实践,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探索和实 践。阅读以卜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严复作为《国闻报》创办的关键性人物,刊登在国闻报是的《<国闻报>缘起》 一文中明确写出:“《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张娟娟《戊戌维新时期报刊舆论研究》
材料二它给了封建主义致命一击,使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从此以后, 如果有人想做皇帝,都为人民所唾弃,都只能是短命的。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陈独秀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李大钊也明确表示:“余之掊击(注意为抨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龚书铎《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材料四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后不久乐观地指出:“于今却不同了,种种方面都要解放了。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
——李永春、张新洲《毛泽东论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严复创办《国闻报》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办报刊对维新变法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它”指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该历史事件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和李大钊主张的相同之处。
(4)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五四运动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