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衡水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这个辱”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下面是四部电影的宣传厕,这四部电影集中反映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是:

A. B. C. D.

3、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 不要团结的谣言。”毛泽东谈论的是

A. 井冈山会师 B. 重庆谈判 C. 抗战胜利 D. 西安事变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这个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个讨论”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5、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他所说的前一个“天安门”是指

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开国大典

6、如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一般说来,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该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C.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D.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8、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9、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寻求帝国主义支持,接受了某丧权辱国条约的大部分内容,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二十一条”

10、历史学家钱穆在谈到太平天国时曾说:"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发动金田起义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提出《资政新篇》

D.定都天京

11、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     

A.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   )

A. 京津地区   B. 山东半岛   C. 长江流域   D .朝鲜半岛

 

13、毛泽东曾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组织了(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豫湘桂战役                    ④武汉会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A.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共同纲领》中阐述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适用于下列哪一地区

A.新疆地区

B.台湾地区

C.港澳地区

D.经济特区

16、“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这场战争”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7、1958年,在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政社是合一;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这表明毛泽东推行人民公社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刮“共产”风

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8、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此协议的执行标志着(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他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的撰写主要针对(  )

A. “浮夸风”   B. “共产风”   C. “两个凡是”的方针   D. 以阶级斗争为纲

 

20、“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与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辛亥革命

B.百家争鸣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武昌起义组织机构:______________

22、变法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_____》,强调“变亦变,不变亦变”,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________》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3、1875年______成功收复新疆。1926年______率领的第四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赢得“铁军”称号。

2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时间是______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_______。

25、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____、全面依法治国、____。”

26、京师大学堂设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8、(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决定以(_____)为国旗。

(2)(_____)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_____)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一次会议。

(3)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_____)之间的矛盾。

(4)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交接入列;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_____)大战区,构建起了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5)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15年,(_____)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9、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事件______

30、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为首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获得了统一。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

3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具体列举5条就可,不具体不得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2006年4月9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今天正式启动。行动以重走长征路为主线,通过记者和志愿队员的亲历,回顾历史,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和豪迈,展示长征沿途的新变化。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红军为什么被迫开始长征?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

(2)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一次什么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重走长征路,发扬长征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后,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何为长征精神?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引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给“大清国带来了些许新的气象”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破产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变官制”的政治理想,寻找救国的方法,他们找到的出路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