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2、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淞沪会战”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会战中,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阵地 B.会战以上海失陷结束
C.发生在1938年的上海 D.会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多次重要变革,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5、下图所示人物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他们是( )
A.张学良、杨虎城
B.佟麟阁、赵登禹
C.李宗仁、张自忠
D.张学良、赵登禹
6、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蟠龙战役 B. 济南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淮海战役
7、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方面的探索。
A. 经济技术 B. 政治制度 C. 思想文化 D. 军事强国
8、邓小平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能使各少数民族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B.使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保证了国家统一
C.使各少数民族完全自治,促进民族团结
D.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9、奉命坚守宝山城,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发生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10、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促进“第二次巨变”的领导人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胡锦涛
11、洛阳矿山机器厂在1984年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后,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1988年达到18439万元,比1978年的7064万元,增长1.61倍,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材料体现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D.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介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3、照片是“可视的历史”,下面两幅照片反映洋务运动重视
A.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培养军事人才
C.发展近代民用工业
D.发展交通运输
14、为迷惑国民党军,红一军团一个团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材料描述的历史场景是( )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15、由如图可知,中国( )
A.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
B.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C.对外开放的目的发生改变
D.“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
16、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包括( )
A. 民主、民权、民生 B. 民国、民主、民权
C. 民族、民权、民生 D. 民主、民国、民权
17、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证实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局势
D.体现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加剧
18、“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材料评述的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井冈山会师
C.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
D.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
19、下图为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发行的货币。货币发行年份应是
A.公元1912年
B.公元1913年
C.公元1914年
D.公元1915年
20、下侧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__建立;2015年。我国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________。
22、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____________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23、戊戌六君子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是________。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徐锡麟安庆起义而英勇就义的女革命党人是________。
24、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_____》,使民族区域自治迈出法律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_____》,它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25、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马其顿君主是______ ;
26、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大会决定创办____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7、后期努力
(1)重建领导核心:封________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
(2)纲领: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向________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3)军事胜利:陈玉成、李秀成等协同作战,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28、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史。其中不乏有农民阶级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1)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组织组成_______积极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结果虽然失败,却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9、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____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30、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火烧________三天三夜。
31、简要概括近代中国在历次战争中均以失败结局的共同原因。
3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灾难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回忆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近代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2)2011年5月7日至15日,“圆明园国宝全国巡展”在柳州展出,柳州市民目睹了圆明园12生肖中的四件回国兽首铜像:猴首、猪首、牛首、虎首。这四件饱经沧桑的国宝是在哪一事件中被迫离开故土的?
(3)允许日本开设工厂的条约是哪个条约?
(4)帝国主义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发动了哪一场侵略战争?
(5)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给你的启迪是什么?
33、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的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哪项规定有关?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苦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4、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1)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二 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当此国难严重、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在团结御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
(2)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共同抗日。列举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役(各列举一例)。列举一名抗日英雄。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