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汉中中考历史真题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

A.A B.B C.C D.D

2、从下面“晚清财政税收结构表”的变化可以说明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A.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收入减少了

B.甲午战败后国内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C.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维新变法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

4、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梅兰芳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A.京剧的发展

B.人民当家作主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生活环境的巨变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新型工业的梦想”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我们把这次战争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A.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中国长期闭关锁国情况被打破

C.中国开始遭到大规模外来侵略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7、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两个凡是”是不变的真理

C.伟人的话是不变的真理

D.阶级斗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下列河流中,红军长征先后渡过的是

A.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B.赤水河、大渡河、乌江、金沙江

C.大渡河、赤水河、金沙江、乌江 D.金沙江、乌江、赤水河、大渡河

9、《大公报》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说明

A.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B.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迎来·了全面的解放

10、我国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农业合作社化

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集体经营

1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始于1901年,每年12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以表影“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下列人物中获此殊荣的是(  )

A.钱学森

B.莫言

C.屠呦呦

D.邓稼先

12、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即直接原因)是(     

A.英美等国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

B.日本拒绝废除“二十一条”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帝国主义国家拒绝废除在华特权

13、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14、某班级举办“近代化艰难起步”图文展,拟分“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四个篇章。应入选“自强求富”篇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①朝鲜内战爆发 ②上甘岭战役

③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④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16、辽宁省宽甸县农民在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与农民实现“这个梦想”反映了同一事件的诗句是(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农民作主真豪气,土地革新犹可忆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两弹一星腾空起,五洲敬仰东方红

17、2018年是孙中山等革命的人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05周年,孙中山等发动“二次革命”是为了维护(  )

A.辛亥革命的果实

B.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维新变法的成果

D.国共合作

18、“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汉奸表现出的最残忍本质他是( )

A.蒋介石 B.汪精卫 C.曹汝霖 D.陈公博

19、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     

A.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赔款4.5亿两白银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0、下图所示为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浮雕上记载了近代学生向市民宣传的某一历史事件,该事件(     

A.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年12月,中共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2、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的力量是________

2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是________

2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________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于________年;辛亥革命爆发于________年。

25、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的会议是________

26、填图

(1)请写出图一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点ACD

(2)请在图二中填入《马关条约》除苏州、沙市外的另两个通商口岸的名称。

27、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发行股票(通称“小飞乐”)。该股票反映了_______

28、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鲁迅批判国民性质问题的经典之作——

(3)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9、写出在上海发生的与下列提示信息相关的内容。

(1)1842年之条约,尝被迫通商之苦。______

(2)1915年之杂志,举民主科学之旗。______

(3)1919年之运动,扬工人罢工之威。______

(4)1921年之会议,谱开天辟地之章。______

 

30、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________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________任校长,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________作了准备。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2)同盟会的成立的目的是什么?纲领是什么?

(3)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2、相关链接题,根据提示写出人物。

(1)1839年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海海战中率舰冲向敌舰壮烈殉国的清军将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表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做系统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创立拜上帝教,领导太平天国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持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洋务重臣,为中国近代化立下功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上李鸿章书》

(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的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1911年间院的演说》

(2)材料二中,孙中山救国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为了“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早年做了哪些努力(至少列举两点)?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紫荆花开正烂漫,香江潮涌起新航。

(1)“香江潮涌起新航”是指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是在哪一年?

材料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2)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从此脱离了哪个国家的统治?

材料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3)为什么作者会有“乡愁”?针对当前形势,你认为怎样消除这一“乡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