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北海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下列条约不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是(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英《天津条约》

D.中英《南京条约》

2、历史遗迹能够让我们回味历史,读懂历史。圆明园遗迹反映的是(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耻辱   B. 英法联军的暴行

C. 沙俄侵华的罪证   D. 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3、《人民日报》报道:大庆油田提出“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目标。下列人物曾为“百年油田”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A.王进喜

B.孔繁森

C.雷锋

D.焦裕禄

4、如图是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其政权性质是(       

A.中小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C.大商人、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D.大地主、大商人阶级利益的代表

5、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

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

C.都有巨额赔款

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6、“归纳起来,当时流行的一句口号十分贴切的反映了毛泽东对出兵问题的全部考虑:把美帝国主义作为直接对手的革命情结,对社会主义阵营承担的国际主义责任,特别是保护新中国安全和主权的领袖意识,这三者构成了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基本动机和目的。”这段材料中提及的口号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增加生产,厉行节约

C.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据统计,1895~1913年,外国在华设立了136家工厂,是1895年之前半个世纪的六倍,这些企业都以“合法条约”为护身符。“合法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作战的军队有( 

中国人民志愿军   朝鲜人民军队

联合国军   苏联人民志愿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七七事变 ②平型关大捷 ③九一八事变 ④西安事变 ⑤台儿庄战役 ⑥百团大战 ⑦日本签订投降书

A.③④①②⑤⑥⑦

B.①③④②⑦⑤⑥

C.④③②①⑤⑥⑦

D.③①④②⑦⑥⑤

10、《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主要包括

①列强侵略由沿海扩展到中国腹地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④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

A. 民主与科学

B. 民主与法制

C. 自强与求富

D. 陈独秀与李大钊

12、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目的是(  )

A.讨论停战问题

B.筹备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国内和平

D.争取时间,准备内战

13、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火烧教堂

14、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受中国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0的无色结晶体,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材料表明青蒿素的发现( )

A.推动了我国化学工业发展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D.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15、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材料说明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守旧派势力强大

C.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D.对列强寄予幻想

16、如图的钱币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袁大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为了巩固政局、发展经济、而在全国统一币制时发行的货币。这枚硬币发行于

A.1912

B.1914

C.1913

D.1915

17、自“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抗击疫情的过程处处体现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始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它的提出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9、在抗美援朝中率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的司令员是(   

A.毛泽东

B.彭德怀

C.林彪

D.邓小平

20、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A. 李鸿章

B. 孙中山

C. 毛泽东

D. 邓小平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读图

A.五四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戊戌变法E.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2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23、(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如图对应的方框内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  B.长征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据图指出,红军长征行军路线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2)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如图对应的方框内。

A.武昌起义发生地点  B.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点

24、洋务运动的口号是______;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______

25、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

(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

(3)陈独秀等以《_____________》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26、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成立了______,协调指挥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27、列表总结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请填表:

时间

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

1949年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__________

1954年

_________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1955年

印尼_________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

70年代

_____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

中国与交战14年的宿敌________建立外交关系

_____

通过“跨过大洋的握手”和多次磋商,中美建交

新时期

2001年

__________成立,是我国睦邻友好政策的突出表现

_____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7年

首届__________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8、1894年,日军占领____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1937年,日军占领____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9、1860年10月,________联军火烧________

30、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后改名《新青年》),成为______最为重要的阵地。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涎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

回顾历史

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

3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重要影响?

3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成立于1912年的什么政府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同年孙中山颁布了哪一文献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2)蔡锷、李烈钧等人在1915年领导的哪一事件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之前,孙中山等人也发动了一次反袁斗争是什么?

(3)1926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哪一军事活动?消灭湖南湖北的是哪一个军阀?

(4)1935年的华北危机,引发了哪一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抗日战争哪一年取得胜利?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有预谋地炸毁南满铁路一小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

材料三: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五: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叙述的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哪两件大事?这两件事在中国抗战进程中分别占有怎样的地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行动,这一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行动最终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作用。

(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七大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说说材料中“光明的前途”指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