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南阳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2、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反映了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对旧乡村的改造,彻底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历史巨变发生在哪一年(  

A.1953年

B.1952年

C.1950年

D.1954年

4、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派促使中国近代化前期用力最多的是( )

A.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B.建立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企业 D.兴办新式学堂

5、《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A.开始实行资本主义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D.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6、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对此魏源的思想主张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共和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7、马克思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把落后的俄国推入近代化 B.使俄国步入欧洲军事强国行列

C.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

8、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提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9、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内容。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土地改革总路线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长篇小说《红岩》、话剧《茶馆》、音乐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等文学艺术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863计划”

B.“973计划”

C.“双百”方针

D.星火计划

11、“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B. 新中国成立使人民丰衣足食

C. 新中国成立改善了人民生活   D.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12、“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是热播的电视节目。节目中介绍过的四幅油画如下,按其反映的活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3、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因为

A. 西安事变激化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B. 张、杨受到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D.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14、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B.辛亥革命的背景

C.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D.封建帝制的危害

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下列四项表述: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推行霸权主义;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炝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幅对联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事件对人民的危害( )

A.清政府的腐败 B.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C.鸦片输入 D.虎门销烟

 

17、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日本割占了台湾

B.英法火烧圆明园

C.英国占领香港岛

D.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8、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把习近平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哪一理念首次写进联合国决议中

A. 平等互利

B. 合作共赢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包容互惠

19、“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歌谣中的“第一枪”的含义是(  )

A. 武装反抗清政府统治的第一枪   B. 武装反抗北洋军阀政府的第一枪

C. 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D.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0、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公车上书

③百日维新

④戊戌政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________年发动了全面内战。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___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太平天国运动领袖________

(2)领导辛亥革命________

(3)发动西安事变(一位即可)________

(4)指挥百团大战________

23、洋务运动口号____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口号______________

24、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_____,坚持改革开放。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_____,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25、《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至第三次战役示意图》中的①处是___________(地名);《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的②处是___________(地名)。

26、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件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近代化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的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8、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______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30、“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愿望实现是在 ______ 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是 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开国大典的阅兵总指挥是_____

(2)新中国的第一位国务院总理是_____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2、国共两党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政党,其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变化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说出这次合作取得的两项成果。

(2)国共第一次分裂期间,日本为摆脱国内危机,乘机发动侵华战争。说出这场侵华战争给中国的最大危害。

(3)国共第二次正式合作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战线名称是什么?在这一战线指导下,国共两党共同御侮。试举出国共两党在战场上抗战的战役各一例

(4)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给你怎样的启示?

3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或史实。

(1)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人物是____________

(2)中国近代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收复新疆的是____________

(3)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____________

(4)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____________

(5)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

(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____________

(7)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8)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迟至1863年,中国的皇帝致函林肯,告之中国致力于保持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他在信函中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视中国与异邦同为一家,彼此无异也。”发此函时,中国已经输掉了与西方列强的两场战争——西方列强正忙于在中国领土上划分势力范围。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面对日本大举出兵,李鸿章……让官兵相信“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即谁理绌”……以为,单凭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就可以“保全和局”……战争即将开始,清政府及其外交部门一直在等待调停,一个半月过去了,基本上未做军事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百廿年祭》

材料四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根据材料一,分析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已经输掉”的第二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当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提出了一个什么政策?

(3)结合所学,材料三描述的战争爆发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政府对战争“未做军事上的准备”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材料四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最能说明“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条约中的哪条规定?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清政府在近代一系列的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