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中的军事行动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2、“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下列能体现这一战略方针的是( )
A. 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B. 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C.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D. 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
3、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A. 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变化
B.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C. 社会性质完全改变,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 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下图形象地反映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哪一行径( )
A.发动侵华战争 B.提出门户开放
C.签订不平等条约 D.掀起瓜分狂潮
5、孙中山亲自领导的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武昌起义
D.镇南关起义
6、“天安门”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其中发生在这里、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西安事变
7、以下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是
A.金田起义地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新四军军部旧址
D.冉庄地道战遗址
8、1940年8月,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发出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该电讯报道的事件
A.推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振奋了国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9、下列选项在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大利——《马可·波罗行纪》 B. 古希腊——《荷马史诗》
C. 古印度——《天方夜谭》 D.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10、人名中往往会蕴含丰富的时代信息。胡适原名胡洪骍,他二哥替他改名为“适者生存”的“适”,他的两个同学名杨天择和孙竞存。影响胡适等人名字的思想家是
A. 梁启超
B. 严复
C. 谭嗣同
D. 康广仁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插手我国新疆地区事务,妄图控制新疆,造成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国家是( )
A.英国、美国
B.英国、俄国
C.美国、法国
D.美国、俄国
12、下列各项,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是(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造就了北京大学的一代辉煌。他提出的办学方针是
A.民族、民权、民生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民主、共和、科学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4、歌曲歌词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
①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③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
④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15、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轻而易举地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是( )
A.袁世凯
B.康有为
C.秋瑾
D.邹容
16、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
A. 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 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1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发生的历史背景应是( )
A.辛亥革命爆发 B.五四运动发生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九一八事变发生
18、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某场战争的三次战役示意图,当时中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 )
A.追歼残敌
B.实现统一
C.反帝反封
D.保家卫国
19、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20、1919年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团体,较有影响力的包括李大钊在北京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在天津成立的觉悟社等。上述团体的成立,主要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
A.思想基础
B.组织基础
C.阶级基础
D.群众基础
21、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2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时间是______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_______。
23、1954年,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和平过渡,国家实行了___政策。
24、1927年10月,毛泽东在____________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5、1953年7月,__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26、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____”,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7、_____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_____的召开,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8、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 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 意义 | 存在的问题 |
| 走合作化道路 | 标志着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_____________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 由于工作过于粗糙、急促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 |
对手工业的改造
|
|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
29、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
(1)鞍山
(2)长春
(3)沈阳
30、在戊戌变法中,矢志为变法献身,并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人物是________。
3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1839年6月,收缴鸦片,当众销毁——
(2)1927年8月,周恩来等,武装起义——
(3)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等实行“兵谏”——
32、毛泽东在《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33、在中国近代,各国列强纷至沓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逐渐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请回答: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清政府被迫割让了什么地方?
(2)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最终割让了什么地方给日本?
(3)中国近代赔款最多的是哪个不平等条约?
(4)结合上述条约的学习,请简单谈谈你的感想。
34、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说法,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事实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1月3日,中国教有部基础教有二司发函,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修改为“十四年抗战”。
材料二: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答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促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敦忍如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材料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出现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既相区别又相互依存,形成共同对敌的态势,首先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战是中国制胜法宝》2015年9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时间和历史事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与材料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发动该历史事件的是哪两位将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