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中国以条约许外国通商,实以五口通商之约为始……自有五口通商之约,各国纷纷援例。”与“五口通商”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虎门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年代尺是我们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小丁在探究中国与某国关系发展简史时制作的年代尺,他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关系(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日本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召开的,因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中继续讨论。”费正清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D.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5、1920年,上海《解放画报》发表《靠不住的》一图。图中一妇女正孤独无助地背靠着一根刻着“三从四德”的石柱,漫画意在( )
A.肯定了“三从四德”观念
B.抨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C.打破旧道德对妇女的束缚
D.宣扬“三民主义”思想
6、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7、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他是
A.雷锋
B.焦裕禄
C.邱少云
D.罗盛教
8、1851年,太平军攻克永安后
A.开始西征 B.洪秀全决定定都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9、“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不包括( )
A. 盲目求快
B.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
C. 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D. 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10、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中央实行(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D.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11、重庆直辖后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1999年开始实施的什么战略?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科技强军
12、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
A.国共两党分裂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
C.国共合作抗日
D.国民党内部分裂
13、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高高飘扬,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一胜利的重要表现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首次成为国联常任理事
C. 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创业路上,有两座城市注定大名鼎鼎。一座作为“试验田”,在1980年率先拥抱世界;另一座虽为“旧窗口”,却在1990年焕发出新活力。这两座城市分别是( )
A.深圳、厦门
B.珠海、海口
C.深圳、上海
D.北京、上海
1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的“外交机敏”指的是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开展全方位外交
16、下列文献属于太平军领袖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的方案是
A.
B.
C.
D.
17、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而清军中处于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光绪皇帝完全掌握了决策权
B.日本军事实力强于中国
C.清朝政治制度影响决策效率
D.清政府在战争中妥协退让
18、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广大青年学生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C.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
D.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19、美军下达了越过“三八线”作战的命令。并把力量一直伸到中国的边界上,与朝鲜接壤地区遭到美军的轰炸。中国最终决定出兵是为了
A.促进朝鲜半岛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2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 保护鸦片贸易 B. 割占中国领土
C. 打开中国市场 D. 争取外交平等
21、在_______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收缴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当众销毁。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2、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 ________,后期的口号是________。
23、________年,________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4、爆发:________年8月1日,________、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
25、下图人物是______________。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______,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底______的完成。
27、列举题
(1)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人物
①他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虎门销烟显示了他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表《变法通议》的维新派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面对西北边疆危机,他力主收复新疆,“尺寸不可让”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创作《黄河大合唱》,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吼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每小题1分,共6分)
①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开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力的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1936年标志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解放战争时期,截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
工农红军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见92页
29、洋务派在中央以_________ 为代表,在地方以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30、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______________。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六款。按照西历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中历四月十二日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
……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
第九款。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 、昌黎 、秦王岛、山海关。
第十款……(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2、实现中国梦,我们“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哪条正确道路?
(2)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哪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哪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哪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哪一文件的通过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这一政治制度?哪一制度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4)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王进喜和焦裕禄分别有着怎样的美誉?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3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友好往来与兵戎相见都成为历史长廊中形象各异的刻度,启迪着中日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31年,日军制造了哪一震惊中外的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这一事变有什么重大的标志性意义?
(2)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张学良发动了哪一事变?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企图在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战争的挑起者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摘自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戊戌变法“主张兴民权”,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的依据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3)据上述材料,归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产生的共同影响。根据所学,回答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通过什么方式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救亡图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