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济南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央视的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了国宝的“前世今生”。(删掉“使”字)

B.共享单车是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深受群众欢迎,它对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和交通拥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拥堵”后加上“的问题”。)

C.读者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丰富细腻。(修改意见: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D.团委会和学生会开展和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改为“举办”)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才美不外见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对下列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风引

唐代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A.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这里运用疑问的手法,表明诗人寻根究底的焦急心情。

B.“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

C.“朝来入庭树”,承接次句的“萧萧”声,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

D.“孤客最先闻”是画龙点睛之笔,说“孤客”最先感受到秋风,突出了“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平凡的世界》一书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B.《昆虫记》表现了法布尔敬畏生命的情怀,文中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C.《水浒传》中与鲁智深相关的情节包括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夜走蜈蚣岭等。

D.《水浒传》采用古代白话,语言生动又富有表现力,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人物语言。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令。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此诗是诗人客居四川第五个年头所写。②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③梁甫吟:亦作“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用乐府旧体写边塞战争,意象新奇,设色鲜明,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B.甲诗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C.乙诗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从时间上驰骋遐思,下句从空间上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D.甲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乙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融自然景观、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

【2】甲、乙两诗最后两句在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名句默写(10分)

海内存知己,  

念天地之悠悠,  

  ,坐看云起时。

抽刀断水水更流,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句诗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这句诗是:    

《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准备舍生取义的千古名句是:  

 

杜牧的《赤壁》中运用奇特想象,蕴含机遇决定成败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表现山河险要的句子是: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螳螂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条后腿上,上身几乎呈垂直状。原先收缩相互贴在胸前的劫持爪,现在完全张开。呈十字形挺出,露出装点着排排珍珠粒的腋窝,中间还露出一个白心黑圆点。这黑的圆点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点,再加上那些纤细凸纹,是它战斗时的法宝,平时是密藏着的,只是在打斗时为了显得凶恶可怕,盛气凌人,才展露出来。

螳螂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螳螂是想震摄、吓瘫强壮的猎物,如果后者没被吓破了胆的话,后果将不kān设想。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       ào岸( )   不kān设想(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应改为“_______

(3)文中“盛气凌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出自《昆虫记》,该书被誉为“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在作品中描写了很多昆虫,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__________,“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的 ________ ;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愿时光不老》,完成下列小题。

①到了家门口,发现忘了带钥匙,我抬手敲门。“咚咚,咚咚……”初时是有节奏地叩门,没人回应。敲门声细密起来,如冷雨敲窗,“咚咚咚咚咚”,仍没回音,变成了响亮的鼓点,“咚——咚——咚——”,门总算开了,探出一张温良和善的脸,是母亲,皱纹里淌着笑意。

②“嗳唷,手都敲疼了。”我怨嗔地说。她腰间扎着围裙,手里掂着锅铲,歉声道:“我在厨房,抽油烟机开着,声音太吵,听不清外面的声音。”我换拖鞋的功夫,她走回厨房,小声补充:“累了吧,这就开饭。”

③慢慢地,我心里浮起几丝愧疚。爱人工作忙,中午很少回家,女儿又住校,只有俩个人的午餐,母亲做得很用心。干煸冬笋、清炖鲈鱼、豆腐菌汤,饭菜精致,都是我喜欢吃的。

④“味道不错!”我边吃边夸赞,眼瞟向母亲,她轻皱着眉,鼻尖上悬几粒汗珠,伴着咀嚼一颤一颤。我低下头去,接着夹饭,心里却如沸水般翻涌起来。母亲已年过古稀,时光在她身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印痕,白了鬓发,弯了腰身。

⑤母亲念过几年书,能写能画,父亲是一名军官,常年在部队,母亲家里家外地忙碌。耕田插秧、担粪浇地、翻修屋舍……

⑥到我能跑会跳了,偏又身子孱弱,母亲为了多挣些钱,给我瞧病抓药,还到距家30余里地的矿上拉过煤。天刚透出微微的亮光,她就起床,揣上两个饼子,拉上架子车出发了。三月的风,乍暖还寒,她拉着车走在乡野小路上。四周漆黑一片,凉凉的露水打湿了裤腿,她却浑然不觉,只一心想着赶路。

⑦到煤矿上时已近中午,装上一车煤,她顾不上歇口气,把绳套挂到颈间,拉上车往回赶。夜的幕布罩了下来,终于进了家,母亲把稀粥煮上,待火舌热烈地舔着锅底时,她这才坐下来,将外衫轻轻褪下,肩上勒出道道血印。那时我五岁。

⑧又过了两年,母亲带着我随军去部队。她到一家绣花厂做活,挣些钱补贴家用。母亲一手握布绷,另一只手捏着绣针,指尖上下翻飞,小半天的功夫,绢布上枝叶摇曳,花绽蝶舞,淌动着浓浓春意。

⑨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后去绣花厂找母亲。院子里有棵高大的老杏树,有十余米高,树上的杏子熟透了,灿黄诱人。我馋得口水流淌,缠着母亲非要摘杏子吃。她仰头望树,迟疑了下,但还是牵着我的手,来到树前。

⑩她双手抱紧树干,脚使劲一蹬,噌噌噌,攀上高大的杏树。她坐在高高的树杈儿上,手捂胸口稳了会儿神,这才不慌不忙地站起,折了根树枝,左敲一下,右敲一下,杏“吧嗒,吧嗒”落下。我挎着小篮子,兴冲冲地跑着捡拾,边捡边吃,嚼得两腮泛酸,才肯停下。

⑪多年后的一天,我的一位舅妈从老家来,捎来篮新摘的黄杏。我跟她说起母亲爬树摘杏的事,她一脸惊诧,摇头说:“不可能的,你妈有恐高症,她出嫁前上屋顶晾晒粮食,都头晕的。”

⑫我猛地望向母亲,想从她的目光里得到求证,母亲低低一笑,我霎时明白了。

⑬我独自懊悔着,忽然跳出个念头,趁刷碗时,扭头对母亲说:“等过些天,女儿陪你去鲁山,看万亩桃花,拍些艺术照。”母亲很是欣喜不已。

⑭这周末,一到山脚下,到处都是灼灼盛开的桃花,美如云霞。母亲站到一株株花树前,时而低头,时而仰望,或浅笑伫立,或微闭双眼。我举起相机拍个不停,她笑得眼里开出花来。

⑮我望着母亲的笑脸,心中既欢喜又有些酸楚。恍惚间,仿若时光倒流,我又看到当年的母亲。如果说母爱是一条河流,我多想时光不老,河水逆流而上,母亲永远是年轻的模样,那有多么好!

1请按照时间顺序,从母亲的角度概括母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第⑥段画线句是如何描写母亲的?请简要赏析。

3文章插叙“舅妈送杏”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提道:“我望着母亲的笑脸,心中自是欢喜又有些酸楚。”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欢喜”和“酸楚”的原因。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拥抱转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⑶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