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为此,毛主席写了诗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B.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C.“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2、下列词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振聋发溃 无边无垠 潜滋暗长
B.妙手偶得 纵横绝荡 旁逸斜出
C.巧妙绝伦 春寒料峭 无动于衷
D.油光可鉴 恹恹欲睡 俯仰生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有着鲜明反抗意识的晴雯必然首当其冲地成为统治阶级迫害的对象。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 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C. 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这首词没有编写时间,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1】赏析本词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中“褪”字的妙处。
【2】“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蕴含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
6、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淮南秋雨夜, 。 ② ,怅望青田云水遥。
③翅湿沾微雨, 。 ④ ,草色入帘青。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 。 ⑥ ,小桥流水人家。
⑦俱怀逸兴壮思飞, 。 ⑧ ,无案牍之劳形。
⑨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⑩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阅读语段,请完成相应题目。
语段一:
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语段二:
他的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而最最吸引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
(1)语段一、语段二对应的事件分别是_____
A.大病初愈后继续投入革命工作 B.修建铁路
(2)以上两个事件都体现保尔顽强勇敢、积极进取的精神,请联系整本书谈谈他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和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
李木马
①记得20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以后,在胥各庄火车站南边县水泥厂上班的父亲,常常在下班后和公休时间到车站货场石头卸车。当时他一个月挣40多块钱,尽管母亲精打细算,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于是父亲想尽办法挣点“外快”来贴补家用。他常常带着哥哥给别人家做门窗,带着我到胥各庄河头市场卖菜。在我的记忆中,和他一起在铁路货场搬石头的经历让我感触最深。
②火车站专用线上卸的石灰岩是水泥厂的原料,卸一个车皮能挣20多块钱,顶父亲半个月的工资呢,于是父亲总是到货场找熟人争取到卸车的活计。一节车皮的石头有三四十吨,即使是身强体壮的父亲,从晚上下班开始干,也要忙到第二天凌晨。如果恰逢周末晚上不用急着写作业,母亲就让哥哥和我去货场给父亲送饭、打下手。我记得父亲往火车旁边一蹲,一个大馒头就着一把花生米,几口就吃下去了,然后甩开膀子继续干。我和哥哥也不含糊,只要能搬动的石头,就使出吃奶的力气搬。
③那时候我十来岁,在我眼中,满车厢的石头像一座小山。我常常搬上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没了力气,有一次畏难地问父亲:“爸爸,咱身上有这么多的力气吗?这么多石头什么时候能搬完啊?”父亲说:“男子汉身上的力气是用不完的,今天使尽了力气,吃饱了,睡一觉,明天还会生出更多的力气来……。”他像是对我们说,也像是自言自语:“看这一车石头,是有点困难,但困难的石头是有数的,搬一块就少一块,只要不停地搬,我们总会胜利的……”于是我就学着父亲和哥哥的样子,一块、两块、三块……自己给自己数数、加油,只要父亲不停,我就不停。
④货场里光线昏暗,在车厢里卸石头是硬碰硬的活计,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火车的颠簸,不少已经相互咬合着卡在一起,有的要用棍子撬开,还要躲避滚落下来的石块。淘气又有些逞能的我不惧危险,攀上跳下,灵巧得像只小猴子。这时候,爸爸总会在我的脑瓜和肩膀上使劲拍两下。我心里美滋滋的,知道这是爸爸对我的肯定与表扬。
⑤车卸完的时候往往天还没亮,我们要挨到早晨货场的人验收后才能领到卸车费。在寒凉的铁皮车厢一角,父亲展开那件破旧的棉大衣把我们哥俩揽在怀里,像一只老燕把两只小燕子呵护在羽翅下。他给我们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讲关云长和岳飞的故事,我常常是一边听着,一边仰头望着长方形的星空浮想联翩。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胸膛特别宽大,特别暖和,我像是靠着一座小火炉。
⑥早晨醒来,看见卸空的铁皮车厢如一个小峡谷,我特别有成就感。这又是个特殊的练功房,父亲会指导哥哥和我练摔跤,“大背跨”“别子”“抱摔”等招法让我在与小伙伴的比武中屡试不爽,赢得声名。
⑦领到工钱,父亲会兴冲冲地领着我们到桥头的饭馆地摊美美地吃一顿炸油饼、豆腐脑,然后再顺路到新华书店买一两本小人书或画册。回到家,母亲已经烧好一锅热水,让爷仨像功臣一样洗擦一通,然后父亲头沾枕头就鼾声如雷了,我给他轻轻盖上薄被,就躲到炕角和妹妹写作业或看小人书去了。
⑧儿时,在我眼中,父亲就是一个英雄和侠客,有一身的好功夫,仿佛有一火车的力气。他曾和车站装卸站“扛脚行”的壮汉们“打擂”,一麻袋两百斤重的粮食,能挺起两三包腰杆不塌。的确,在艰苦岁月中,再大的困难和打击,也未压倒父亲,更没见他灰心、沮丧过。父亲年轻时是县城一中的运动健将,百米速度12秒,跳远6米开外,参加过国家级和省级比赛,由他保持的县运会纪录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之初。后来,他在学校当了一名体育老师。“文革”中,父亲因为打抱不平、仗义执言,遭到批斗,回乡成了一个农民。
⑨为了养家糊口,近40岁的父亲又学了木匠手艺,进了工厂上班。直到改革开放落实政策,他才重回教育岗位当上老师。记得那时候到家里来求教、玩耍的学生特别多,学文习武的都有。父亲总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我也经常美滋滋地当陪练。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特别喜欢的几个学生的家长,正是当年批斗父亲的人。从不大爱说话的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⑩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快十个年头了,但他教给我的“男子汉身上的力气是用不完的”“困难的石头是有数的,搬一块就少一块,只要不停地搬,总会胜利的”,让我受用了一辈子,在困难和考验中给了我不竭的力量。我也时常想到,自己是在为父亲而奋斗,不论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子来。我相信,我获得的点滴进步,天堂里的父亲是知道的。而我最大的欣慰,就是在梦里,父亲依然用他那宽大而温暖的手掌,拍着我的头,拍着我的肩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有同学认为,第⑧⑨段内容与“和父亲在铁路货场搬石头”无关,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2】赏析下面语句。
(1)货场里光线昏暗,在车厢里卸石头是硬碰硬的活计,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火车的颠簸,不少已经相互咬合着卡在一起,有的要用棍子撬开,还要躲避滚落下来的石块。
(2)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胸膛特别宽大,特别暖和,我像是靠着一座小火炉。
【3】第⑨段中说:“从不大爱说话的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哪些做事、做人的道理?(至少答出两点)
【4】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父亲吃力地爬过铁栅栏,去给儿子买橘子,那佝偻的身影,那艰难的动作,瞬间让朱自清泪目!当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忆起她一生的勤劳,母亲那点点滴滴的往昔,母亲那艰苦劳作的身影,瞬间让朱德泪目!
生活中,有许多瞬间值得记忆,父母辛劳中的背影,长辈叮嘱中的教诲,病榻前的坚强,防疫中的暖心。
请以“瞬间的泪目”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立意自定;最好以叙事为主(除诗歌外);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