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戏》叙述了“我”少年时水乡看社戏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如善解人意、聪明伶俐、考虑周到的小领袖阿发。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内容依次为: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进入冰塔林,最后驶过冰河。
C.《北冥有鱼》庄子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鲲变大鹏,大鹏徙南冥的壮丽图景,具有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特征。
D.《关雎》和《蒹葭》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蒹葭》一诗大胆直接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情意。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镌刻(juān) 浩瀚(hàn) 负隅顽抗(yú)
B. 歼灭(jiān) 殷红(yīn) 摧枯拉朽(cuī)
C. 泄气(xiè) 要塞(sè) 振聋发聩(kuì)
D. 督战(dū) 荻港(dí) 性格倔强(qiàng)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不由得暗暗__________自己:再也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2)他不禁又沉浸在那个一直____________在脑海里的美丽梦境中。
(3)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_____了山的心灵。
A.训诫 缭绕 贴紧
B.告诫 缭绕 贴近
C.训诫 萦绕 贴近
D.告诫 萦绕 贴紧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恰逢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际,又兼长假闲暇,各种郊外踏膏、游艺娱乐活动也普及开来。
B.在我们生活中,由衷地欣赏和喜欢一个人,这是人情世故,无可厚非。
C.在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记者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让记者叹为观止。
D.《天香》作者充分运用小说技巧,提炼素材、融会贯通,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天衣无缝。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6、默写。
(1)子曰:“温故而知新, 《论语》
(2)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 ,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4)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
(5) ,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6)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
(8) ,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稻花香里说丰年, 。《西江月》
(10)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11)潮平两岸阔, 《次北固山下》
(12)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
(13)晴空一鹤排云上, 《秋词》
(14)宁信度, 《郑人买履》
7、名著阅读提倡做批注,请你填写以下《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批注的空缺处。
原著内容呈现 | 阅读批注 |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 作者斯诺见到了:①___________ |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 | 文中的“他们”被作者斯诺亲切地称为②_____ |
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 | “惊惶奔逃”和“猛攻不停”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和红军的不同态度:③_______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贾永 白瑞雪 孙彦新)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27日17时,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漫步。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②16时41分,身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头先脚后飘出母船——“神舟七号”,沿轨道舱壁开始活动。翟志刚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飞控中心观看这历史性一幕。
③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背景下,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接过同伴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徐徐挥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第二次探出舱门时,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一根8米长的白色电脐带,把翟志刚和飞船相连。每一次移动之前,他把身上另外两条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用“太空漫移”来形容这次太空行走,似乎更为确切。同此前世界上已经完成的319次太空行走中的大多数一样,翟志刚的“行走”,正是通过双手在飞船扶手上移动和安全系绳的保护来实现的。
④舱外活动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舱门从开启到完全打开,花了6分钟。当翟志刚在舱外移动时,电脐带缠绕到了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麻烦”。
⑤17时00分35秒,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右臂戴着“飞天”标志的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⑥中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的名字,取自敦煌壁画。而保存着这些古代壁画的西北大漠,正是“神七”43个小时前起飞的地方。
⑦“出舱,是‘神舟七号’最重要的使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对于中国将要开展的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⑧在刘伯明协助翟志刚出舱时,航天员景海鹏留在返回舱值守。
⑨13天后,翟志刚将迎来他的43岁生日。就在翟志刚出生的前一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在太空中留下了人类的第一行足印。
⑩“在太空中,我们是后来者,但我们有信心以自己的努力造福人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1】请你为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20字以内)。
【2】第①段“从这一刻起”中的“这一刻”具体指哪一刻?第④段中的“麻烦”具体指什么?
【3】第⑨段中“就在翟志刚出生的前一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在太空中留下了人类的第一行足印”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请你说说这次出舱活动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5】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再到现在的“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中国人在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历史。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9、作文题目:党啊,我想对你说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