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语文字词积累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应注意一字多音现象,例如:要塞(sài)、塞(sāi)车,翘(qiáo)首、翘(qiào)尾巴,悄(qiǎo)然、悄(qiāo)悄等。
B.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馈退”应为“溃退”,“萧洒”应为“潇洒”,“由忠”应为“由衷”,“章显”应为“彰显”。
C.应该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锐不可当”不要写成“锐不可挡”,“摧枯拉朽”不要写成“催枯拉朽”,“一丝不苟”不要写成“一丝不荀”。
D.大部分形声字可以根据声旁定读音,如娴(xián)熟、遁(dùn)形、呓(yì)语、镌(juàn)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海森林公园音乐艺术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夜晚的的天空辉映得无比绚烂。
B.东台首届“条子泥诗会”在世界遗产地条子泥举行,通过观看节目,我们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知识。
C.2019“大洋湾”杯中国盐城黄海湿地公路自行车赛在我市沿海经济区成功鸣枪开赛,盐海中学选手张华首当其冲,率先冲过终点。
D.在“主持人大赛”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B.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长河落日圆” 中的“河”指黄河;“达于汉阴”中“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D.古代有特定的年龄称谓,如“始龀”指三四岁,“冠”指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B.巴勒斯坦的斯瓦特被誉为“东方的瑞士”,但“9.11”事件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C.玉雕作品“翠玉白菜”因其材质上乘,惟妙惟肖,富有创意而被誉为我国的国宝。
D.看着他瘦骨嶙峋的样子,母亲的眼角湿润了。
5、桃花源诗
相命农耕,日入从所
。
桑竹垂余荫,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王税。
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
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
注释:相命: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靡(mǐ):没有。暧(ài):遮蔽。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童孺(rú):儿童。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
【1】下列选项中,关于此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家互相呼唤共同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B.这里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来。
C.春天蚕结茧取长丝,丰收了积极向王纳税。
D.在这里,你会听到村中的鸡犬在互相鸣吠。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
(1)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_________,潭影空人心。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2)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判断题(正确的涂“T”,错误的涂“F”)。
(1)《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______)
(3)《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本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
8、挥手
赵丽宏
①我的人生路上有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是六十年代初。
③那时父亲还年轻,鼓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中学很远,坐了两路电车,又换上了到郊区的公共汽车。从窗外掠过很多陌生的风景,可我根本没有心思欣赏。我才十四岁,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
④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又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城里没有。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离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树上开始落黄叶了。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才没有几天,突然就发冷了,冰天雪地,田里的庄稼全冻死了。我没有棉袄,只有两件单衣裤,瑟瑟发抖,差点没冻死。”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
⑤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文化革命”中了。那次,是出远门,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他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那是1978年春天。父亲早已退休,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举手作挥手状。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嘛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
⑧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
【2】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结合上下文回答,父亲为什么“答非所问”?)
【3】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体会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
【4】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挥手”的理解。
9、请以“这个冬天,真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2)选材真实,情感真挚。(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