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茅盾,原名沈德鸿,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三作家》 等。作品《白杨礼赞》借礼赞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新闻特写与消息都是新闻体裁。两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C.“不准随地吐痰!”这是一个祈使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一个感叹句。“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D.口语交际中,讲述要有对象和场合意识。要多用口语,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述,尽量不用生僻词语和专门术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小明的家里很富有,他家开办一家很大的生产企业,但是却为富不仁,仍然和其他同学一样衣着朴素,不讲究吃穿。
B.我们要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追求事业,成就自我。
C.将军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站在军装笔挺的众多将领中,给人鹤立鸡群之感。
D.我们班的语文老师虽然是个男教师,但上课时对同学和颜悦色,耐心指导,从不生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
B.对于主流体制来说,他的行为多少有点儿离经叛道的意思。
C.1946年底,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D.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4、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琐屑(xuè) 遒劲(qiú) 倔强(juè) 搀扶(chān)
B.蔓延(màn) 桥墩(dūn) 鄙视(bǐ) 荫庇(yǐn)
C.俯瞰(gàn) 牛犊(dú) 题跋(bā) 遏制(è)
D.濒临(bīn) 翰林(hàn) 石埠(bù) 踝骨(huái)
5、阅读《卜算子·咏梅》,按要求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从内容上来看,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2)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句词中,你看出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赏析。
6、默写。
(1)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崔颢《黄鹤楼》)
(3)古诗中诗人常常借典故以古寓今,含蓄表达自己的情志。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的“(1)______,______”用黄金台的典故传达出将士们爱国热情和誓死报国的决心;杜牧在《赤壁》中“(2)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借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李清照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3)______”一句借《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
7、保尔最后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之路
徐峰
①仍是混凝土。仍是砌一堵墙。几个年轻人已不知道在这栋3200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子。
②此刻,这几个年轻人正在集训。陈君辉是指导者,林怡峰、谢健强是训练者。这里有3层楼,上上下下328个施工节点,与实际工地一模一样。若想知道“房子是怎么盖成的”,这里就有答案。
③我去的时候是去年8月,岭南正是燠热之时,动一动便是一身汗。几个年轻人穿的工作服,前胸与后背已被汗水洇得变了色儿。他们正对照图纸,量、锯、夹、装……由于专注,对我的到来浑然不觉。旁边,是他们训练的成果。陈君辉成功地完成过,那时他还是广州城建技工学校的学生。
④让我们重温那一次比赛场景——
⑤现场,电子扫描仪、切割机、电钻、高频振捣棒等158种工具、配件和19吨商品混凝土为他们而备,22块木模板、40根木材以及部分轻型钢框模板供他们使用。他们要在72.25平方米的场地上砌两面墙,墙高2.4米,厚0.25米,宽则不规则,允许误差为1毫米。大概相当于建一间“精致”的房子,门、窗位置预留。
⑥比赛开始一小时后,意外发生:陈君辉在锯木材时,食指不小心被锯齿划破,顿时鲜血渗出。他有点慌,马上举手示意。在赛场医疗点,伤口经包扎止血。陈君辉活动了一下手指,不影响继续比赛。他迅速调整好心态,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比赛。他和搭档李俊鸿要争分夺秒夺回因此而损失的35分钟。
⑦读图、放线、切割、钻孔、安装,各工序有条不紊进行。浇筑时,约10吨商品混凝土要在20分钟内分4次完成。不可快也不能慢。注入后会不断产生气泡,要经过多次高频振捣让气泡“吐”出。接下来去除模具。趁着混凝土还“软”,细细抹平,让表面不留痕迹……
⑧比赛结果揭晓。中国选手陈君辉、李俊鸿夺得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在颁奖典礼上,两人挥舞着手臂,泪水不可抑制地流淌。他们知道,那一刻,他们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技术工人获得了无比的荣耀。
⑨陈君辉生于1998年,成长于广东韶关南雄一个镇上。曾经,面对高考的失利,他也垂头丧气过,但心底并未放弃自己。陈君辉从小就喜欢建筑。在互联网里遨游,让他寻觅到建筑之力、建筑之美、建筑之奇。初中时他去过深圳,看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很好奇:楼为什么能建那么高?2016年9月,陈君辉被建筑施工专业录取。在校期间的学习,使他眼界渐开。他知道了那些桥梁为什么能承载疾驰的车辆,那些现代建筑由谁设计、由谁施工,那些亭台楼阁何以历经风雨依然完好……在这里,他听到了内心深处与建筑所产生的共鸣,他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多项专业技能比赛……
⑩我还在墙前流连。这面墙,林怡峰和谢健强于17个小时内一次成型。陈君辉要求很严格,不允许“雕刻”;凹凸之处,不能补,不能磨。
⑪林怡峰告诉我一个“秘密”,首先在“型”。一次成型,必要先制模具。要制模具,必要先懂图纸。图纸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看图者要心中有“沟壑”。浇筑也非常关键。之后,是高频振捣。
⑫究竟何为高频振捣?林怡峰取过高频振捣棒,通上电,一按开关,仿佛有千军万马蹄声急促。林怡峰握得极稳,手臂如箍了一层铁皮,额头的汗珠随之大颗滑落。
⑬为了避免失误,在训练中他们必须不断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和创新精神。“瓶颈其实也是一种刺激,问题解决之后就会很有成就感。”林怡峰说。
⑭“究竟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你们?”还是在那面墙前,我问几位年轻人。
⑮“工匠精神!”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说,一身水,一身泥,但精益求精,坚持到最后,就是好工匠。
⑯这些年轻人,正在工匠之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着……
——选自《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9日,有改编
【1】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补充文中陈君辉的主要事件。
从小喜欢建筑,热爱思考——________——参加国际比赛,受伤后冷静应对——_____
【2】联想:在第6段划线句“他迅速调整好心态,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比赛”中,陈君辉经过了怎样的思想过程,请以第一人称补充他的心理活动。
【3】赏析第12段划线句:林怡峰握得极稳,手臂如箍了一层铁皮,额头的汗珠随之大颗滑落。
【4】陈君辉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要给予他一个荣誉称号,你会给予他什么称号?请列举一个,并结合文本说明给予这种称号的理由。
【5】何为“工匠精神”?结合下列链接文本,分析陈君辉等3个年轻人和《核舟记》中的王叔远是如何体现工匠精神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9、写作:
题目:《 小传》
要求:1.以自己熟悉某个人(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社会名人,不能是文学作品中人物)为主人公,补全题目,为他(她)写一篇传记。2.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不少于600字。